导论
扎根基督,向上成长,这里是《成主学堂》,我是张凡。目前我们正在一起学习的课程是“圣经辅导”。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爱。我们要进入他人的世界以建立关系,同时我们也要藉着认同受苦者以建立关系。那建立了关系之后,我们要进入到知的层面了,也就是了解眼前的这个人。
突破普通关系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认为你很了解某人,后来却发现有很多重要的细节你并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要分享你自己生命故事的时候,对方却打断你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其实对方并不知道。想一想你自认为很了解的人,找出你对他的了解还缺乏的地方:你对朋友的原生家庭了解多少?你对他和神的关系了解多少?注意,我说的不仅仅是他有没有读经和祷告,也指的是他有没有行出他所读的道,或者他是不是挑选地行道?你知道他对圣经的了解和圣经价值观的接受有所挣扎的地方吗?你了解他的婚姻品质,或者他和配偶沟通的情况吗?如果他是单身,他是怎么度过业余时间的?如果她是母亲,她如何对待孩子给她带来的压力和对她耐心的挑战?她是否看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就像很多其他母亲一样?有什么欲望在吞噬她的心?她对谁深感嫉妒?她有经济或健康上的问题吗?
我们倾向于和别人一直维持做普通朋友,却很难发展为亲密关系。我们或许会了解有关彼此的一些事情,但是这些信息却愚弄我们,使我们误以为我们真的认识对方。我们的错觉让我们不愿意问出更多的问题,而我们的不愿问出更多的问题使我们更容易误解对方。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对方,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对方哪里需要改变,或者神在哪里积极地作工,以致就消弱了我们身为使者的果效。
想一想今天大多数人的谈话是世俗的和自我保护的,甚至在教会中也是如此。我们会花很多时间讨论一些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获取很多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信息,例如天气、公司的兴衰、运动、娱乐以及新闻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对这些话题感兴趣,而是要隐藏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可能对他的婚姻感到心烦,然而当别人问他最近好不好的时候他会很快地回答:“很好啊,你呢?”问的人并不真正想知道,回答的人也不是真正想说,他们都在追求表面的关系。无论是在教会的侧厅、在中午的餐桌上,或是在微信群里,我们都很擅长这样的掩饰。人际关系陷入这样的表面化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我们在繁忙中,我们总觉得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我们想要向别人吐露心声,又觉得这会花很多时间。我们也怀疑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值得,换句话说,又能有多大效果,我们快节奏的生活降低了人们走出表面的意愿。我们怀疑如果别人真的了解我们,他们将小看我们甚至伤害我们。
保持普通关系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接受了谎言,以为我们的挣扎是独特的,我们的挣扎是别人不会有的。我们被别人的公众形象所欺骗,忘记了他们也有关起门来的背后,忘了他们的真实生活也可能是糟糕的,有跟我们一样的挣扎。我们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失望与困难、苦难与挣扎、试炼与试探。没有人出生于完美的家庭、没有人有完美的工作,没有人有完美的人际关系,也没有人一直做对的事情。但我们不愿意向自己承认自己的软弱,更别提向别人承认了。我们不想面对我们的挣扎所显示出来我们内心的真实光景。圣经告诉我们,人们喜欢黑暗而不是光明,因为人的行为是恶的。我们都发现寻求真实的友谊之光令人生畏,真正的友谊要求你走出个人隐私的黑暗,进入互相关怀的爱的坦率中;它使你从一个封住的信封变成一封打开的信,最好的关系建立在互相施予、互相敞开和信任、以及彼此坦诚的基础上。
另一个我们保持普通关系而不愿越过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圣经中多次说到我们是如何地眼瞎,罪是欺哄人的,导致我们总是看别人比看自己清楚。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争论和接受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我们认为自己还不错,以至于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人看不到他自己的罪。这种思考方式不仅扭曲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塑造了我们向别人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也让我们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朋友们,我们不可以让自己安于普通的关系,他会使服事局限在符合任何一个人的一般性原则。个人服事的特质就在于它是个人的,个人服事不是对一小群会众讲道,乃是小心地以基督和祂的话语来服事有挣扎的心灵,那是从一个委身的朋友所提的好问题而显露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有果效、尊荣神、改变人心的个人服事,是倚靠在丰富的个人资料的基础上,你不能好好地服事一个你还不认识的人。如果你都不了解他,你对他的服事就只能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性原则。
基督是伟大的资料搜集者
希伯来书4:14-16告诉我们,基督是那位伟大的资料搜集者,当祂在地上服事的时候,祂在人群当中搜集祂所服事的人的资料。这段经文说:“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这段经文鼓励我们以我们全程的经历和所暴露的软弱,来到这位奇妙策士面前,之后我们会得到适合此刻所需的怜恤和恩典,所以我们能来到祂的面前。这是一个个人化帮助的应许:基督能够体恤我们的每一个软弱。这里“体恤”指的不是一瞬间的怜悯或者是涌起的可怜或同情。我们对怜悯的经验常常局限于为某人感到难过,并为自己不致在他的处境里而感恩。但这里“怜悯”的意思是被感动人的事所感动。基督的怜悯是如此浩大,以至于祂把我们的问题变成是祂的。这不仅是对在艰难中的人感到难过而已,这是一种了解活在这境遇中的感受,并伴随着想要在你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任何事来帮助他摆脱困境的愿望。
这段经文中有一个双重否定“并非不能”是一个正面的确据。当我们生活中有挣扎时,这正是这位“奇妙策士”对我们的回应。明白我们所奔向的那一位“了解”我们的挣扎,这是多么奇妙的安慰。祂完全知道我们所经历的,以致祂能以合宜的帮助来回应我们,这难道不是每一个在困难中的人所要的吗?你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或者在肩上被人拍一下,或者一些有盼望的话语;你想要有人能够了解你所说的,关心你到一种程度以至于愿意采取行动来帮助你,明白我们在基督里得到这一切,这真是奇异的恩典。神不仅是我们最大的帮助者,也是我们的典范。只有在基督里,我们才知道如何与有需要的人互动。希伯来书的作者是在说耶稣确实了解活在这堕落的世界里是什么意思:祂了解我们面对的各样诱惑,了解我们的人际关系多么艰难和复杂,祂了解背叛、遭拒绝、身体的痛苦和孤独的滋味。耶稣知道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耶稣全然了解我们!
也许你会这么想:但是耶稣是完美的!祂当然是完美的,但并不表示祂没有面对我们曾经面对过的压力,也不表示祂没有被压的感觉。这是一个常有的误解。基督忍受压力、痛苦、苦难和牺牲,到一种强度是我们永远不会面对的,因为祂没有被压垮。祂为我们坚强地站立抵挡罪恶,祂忍受这个世界所抛给祂的每一个苦难、每一个攻击和事物。基督进入我们的世界,基督对我们的了解是第一手的,也是完全的。既然基督是我们个人服事的模范,我们也要了解别人,以便于在别人生命中更好地服事神。我们也必须委身于进入他人的世界,这可以从花时间提出好的问题以及仔细聆听开始。我们的盼望是别人能主动找我们并更多分享他们真正的挣扎,以至于他们能透过我们找到基督。进入某一个人的世界,将使我们能够把福音的真理应用在那个处境中特定的人身上。
假设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问更好的问题并花时间真正地聆听?为什么我们不问他们所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为什么我们不请人为他们的用词下定义或者解释他们的逻辑?为什么我们不多问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多谈谈他们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和他们背后的欲望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很多的答案,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内心的假设。当你内心有了假设,你就不会多问。如果你不问,你就把自己置身于各种没有根据的结论和误解中。你也许试着想要成为神的器皿,但由于你内心的种种假设,以至于你想帮助的那个人可能只存在你的心里。
我们做很多的假设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神学上的原因,另一个是经验上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神学上的原因。我们着手于个人事工时,我们不是脑袋里空空的,也不是没有工具的,我们是从圣经中的神学开始的。圣经中的神学不仅描述神的救恩计划,而且还解释人的本质和存在,圣经甚至了解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和动机。它生动地描绘我们的痛苦和喜乐,解开人际关系的复杂,它描述人的感受、认知和沟通。如果你读圣经,你就会认识并且了解人。
圣经的洞察力是神给人的伟大礼物,但那也是我们给自己招惹麻烦的所在。丰富扎实的神学知识不应该使我们成为对具体的个人漠不关心的人,如果你自认为你了解了对方,你就无法提出好的问题。
我们需要记住,神不仅仅是每个人的造物主,神同时也掌管人们生命中的每个细节。因着神的全然主权,没有两个人拥有相同的故事。人们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也有不一样的丰富。每对夫妻都吵架,甚至吵架的原因也非常的相似,但是具体地看进去,你会看到背后的动机、习惯和反应却会不同。不仅我们的心是多样化的,我们的情感也是多样化的。有些人极其理性,近乎冷酷;也有些人凭感觉过一生。神独特地创造每一个人,神也蛮有权柄地编写和指引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人和人之间有熟悉和类似的故事,但是又有错综复杂的细节,使的每个故事都戏剧性地与众不同。所以,如果你要了解我,你不能光靠圣经对一般人的描述来了解我,圣经描述的只是人的共性,那是极有帮助的,如果离开了圣经所描述的人类本质,例如罪、骄傲、拜偶像,你就对人性失去把握。但如果不问我,你就不知道这些真理是如何独特地彰显在我的生命力。这不仅使我们感恩,因为我们可以得到圣经的装备,也促使我们去认识神带到我们身边的哪位独特的人。
我们容易假设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经验。我们都说相同的语言、有很多相同的经历、住在同一个地区,所以我们很容易认定我们彼此很熟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更危险的是,我们容易把类似的经验当作相同的经验。要让个人服事有果效,原则很简单:不做假设、多提问。这不仅对圣经辅导来说是必要的,对于有智慧的老师、长者、配偶和朋友来说也是必要的。自认你已经知道你所需要知道的事,几乎都会引致误解,让你的个人服事变得迟钝。即便你认为你掌握的是准确的,你还是需要透过问题来确认你的想法,那时你才能够确信你所提供的帮助能够切合这个人的处境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