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希伯来书11章8-16节
金句:诗篇87篇7节
“歌唱的,跳舞的,都要说:“我的泉源都在你里面。”“
神造了万物,祂看着是好的,祂也赋予人欣赏艺术,“看为好”,“感到好”的这种能力。因为人是“神按着自己的形像造的”,所以在人的里面有对真、善、美的向往。因为自然是“神的艺术”,所以艺术也是模仿了自然。人能够捕捉自然的神韵,这是很奇妙的事情,有人说,是艺术让我们成为“人”。
美国知名的基督徒思想家法兰西斯‧薛华说:“人以神的形像被造,人被造得伟大而美丽,并且在生活及艺术方面富有创造力。”提姆‧凯勒牧师说:“艺术是自我表现,你心中有一个景象,你要将它表现出来。”
是的,唯有人能够把语言说不出的心灵感受,把对“完美”的向往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就好像神怎样借着大自然说话,人也怎样借着艺术说话。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能,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艺术创作是“心灵的活动”,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他的艺术构思,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这样取景,为什么这样用色,为什么这样构图,他要表达的是什么?
伟大的音乐、伟大的诗歌、伟大的文学、戏剧和建筑,这些呕心沥血的作品都是“心灵的投射”。
当人在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他正在发挥神赋予他的“创造力”,他不自觉的彰显了神的荣耀。因为有神,所以有艺术。人的艺术创作,就是神存在明证。
艺术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当一个艺术家“从无到有”的把他的作品创作出来的时候,他好像是“上帝的玩伴”,跟着上帝一起玩“创造”。法国作家纪德(Andre Gide,1869-1951年)说:“艺术是艺术家跟上帝之间的合作,而艺术家出的力越少越好。”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说:“艺术家在创造艺术期间,是一个宗教家。”因为他把他所相信的,绝对的信念呈现在他的作品里。因为艺术是“绝对信念”的呈现,所以每一个艺术家都是用“宗教精神”进行他的创作。他借由所创作的作品,表达了自我的渴望,它记录了他个人对这个存在世界的回应。是“表现人性”的一种手段。十九世纪著名的牧师亨利.毕杰(Henry Ward Beecher)说:“每个艺术家,都把自己的灵魂凝聚于笔下,将自己的性情融入画作。”
在创作的时候,艺术家忘了时间的存在,而他所创作的伟大作品,常能超越时间,流传久远。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不在伪装事物,只是将事物按人类所见的,真实地表现出来。世界在他们眼中是不完美的。艺术家寻求事物中无法达到的,存留在他个人理念中的完美,经由不完美来表达自己。一个不怕犯错的艺术家,虽然已经不在世上,但借由他的作品已经为世界留下了他的想法。
人被造是多么独特。唯有人能够把语言说不出的心灵感受,把对完美的向往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我们心中有共同向往的“美”。而艺术就是真理透过美所作的表达,是诉说真理的基本手法。是人把真理呈现在人眼前的一种的形式。
好的艺术是心灵的飨宴。“美感”的享受,常能陶冶人的性情。有人说“艺术不是生活中的面包,而是美酒。”是生存之外的“心灵享受”。难以想象“没有艺术”的生活,将会是多么乏味!多么无趣。
英国著名艺术家兼艺术批评家罗斯金说过:“高尚的艺术,不外是伟大心灵的表现。何况,伟大的心灵极其罕见。”所以伟大的艺术是不多的。伟大的艺术有它的恒久性,有它的统一性,有它的完整性,也有它的必然性。一首叫人百听不厌的歌,有真理的必然性在里面。而神就是真理的源头,诗人说:“我们的泉源都在祂里面”。因此,恭敬、尊崇神是所有艺术最重要的主题。
德国音乐之父巴哈作曲的时候,从来不是要讨人的喜欢。他仔细研究音乐对位的美,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的祷告,求神帮助。写完了以后把这首曲子献给神,归荣耀给神,神就把源源不绝的音乐灵感赐给他。
日本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皆川达夫,在评论德国音乐之父巴哈的时候,他说:“巴哈这个音乐家的存在,除了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之外,没有别的说法可以解释。”巴哈的音乐带着圣洁庄严,彷佛把人带进至圣所,跟神之间有着最深的心灵交会。结果在人类历史上,“吸引人”的音乐还不是最好的,“献给神”的才是。
韩德尔早年所写的音乐,多为讨好大众,但晚年他把音乐献给神,神就借由他把至圣所的华美崇高向人间展现。
感谢神,用美感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祂给了人不同的艺术天分,若有圣灵的帮助和指教,能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上更加巧妙、更有智慧。若有圣灵注入活力,就能成为颂赞祂的美好见证,引导人归向基督。
请留意,宗教里面有艺术,但艺术里面不一定有宗教。艺术只能“表达”宗教,却不能“超越”或“包含”宗教。因此,有人主张“用艺术来取代宗教”,彷佛人只要追求真、善、美,就可以不需要宗教了。这是“本末倒置”,倒果为因。
神按着祂的主权,把艺术的天分给了一些人。一个艺术家,可能品行不好,但还是领受神给他的天赋才能。加尔文曾说:“人心虽然堕落,不再正直,但神仍将各样杰出的才华,投入人心,用以装饰人心。”一个不信主的艺术家,照样有很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成就。但不同的是,终极的对向不同、跟神的关系不同、创作动机不同、内容不同,最后所呈现的果效也就不同。
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他是领受了神赋予人的创造性,靠着神的恩典,来彰显祂,荣耀祂,他的艺术是没有方向的,只停留在“美感”的层次。古希腊的艺术已经很美了,古代的希腊人懂得运用“黄金比例”,运用神隐藏在“美学”里面的智慧,数学里的几何来创作。他们无论在雕刻、建筑上,都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但是没有办法给人更高一层心灵的感受。
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他受到另外一位画家贝尔纳的影响,改变了画风,走向了“象征主义”。贝尔纳在绘画上主张“不要只是单纯的画风景,而要深入挖掘每一幅图画背后的意味,它所表达的是什么?”这种“象征主义”深深影响了高更。
1891年厌倦了巴黎都会生活的高更,感到人性的虚假,就来到了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大溪地。希望在这里找到人间的天堂,找到与文明隔绝,简单、没有污染的纯朴。他满怀理想的来到大溪地,尝试体验“高贵的野蛮人”的生活,在那里从事艺创作。
可是在大溪地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所谓“高贵的野蛮人”只是人们理念中一种空幻的理想。原来文明人、野蛮人都一样。他感到很痛苦、随着理想破灭的,他对人生感到绝望,甚至尝试要自杀。
1897年,他画了一幅很出名的画作,这幅画的名字就叫:“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他个人对人生的追问,我是谁?我为什么生在这个世界?我有什么盼望?我要往哪里去?……高更找不到答案,六年以后他就离开世界了。
一个人离开了神,生命就变得虚空、枯干。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艺术的美感不能满足一个人的心灵。因为若不寻求创造万有,超越自然之上的神,人的心灵就不能得到满足。就像灵修短文里所说的:“神啊,野地的百合花若没有你,就满足不了我。小溪潺潺流水的歌声,若没有你,也不能充满我。生活中的乐趣虽好,却赶不上我,因为我是为你而造的。所以我要画出另外一种有你在其中的田野。我要编织另外一种有你在其中的诗歌,享受另外一种有你在其中的喜乐。终日我寻求你,你是我的我的图画、我的诗歌。我梦想中的至美就是你。我看见你的荣颜,就彷佛看见了新天新地。我听见你的慈声,就立志让音乐更丰富,只因‘我的泉源都在你里面’!”
在高更之前,荷兰有一位画家名叫林布兰,他擅长用“光”和“影”来传达真理。是一位能够把“光”和“影”运用到淋漓尽致的画家。而且他的作品数量之多、主题之丰富、技巧之高超,令人惊叹。
林布兰本人在获得名利之后,曾经从成功的巅峰跌入失败的深渊。他的私生活受人议论,生活奢侈不懂得节制、不善理财,加上向来走平民画风,这样的风格不再受人欢迎,他的人生也开始变得黯淡。这时林布兰开始回到童年时的信仰,回到圣经,他的画风开始转向以灵魂得救为主题的绘画,许多伟大的宗教画作开始一一呈现在画布上。
有人说,当你欣赏林布兰的画作“三个十字架”时,你的目光首先会被十字架和钉在上面的耶稣所吸引;接着,看到十字架四周聚集的群众时,你看到了那些参与将神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他们脸上的表情和举止,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在画作边缘处,你会看到一个几乎隐没在阴暗中的身影。有些艺术评论家说,那个影像就是林布兰自己的身影,他体认到因本身的罪,自己也有分于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另外他画了一幅画叫“加利利海的风暴”。透过“光”与“影”的鲜明对比,画出了在狂风大作中的小船是如何受到风浪的攻击。画面呈现,当门徒们奋力对抗翻腾的风浪时,耶稣却泰然自若,安稳入睡。有人说,这幅画里最特别的景象,是船上出现了艺术鉴赏家认为长得“很像是林布兰”的第十三位门徒。原来他把自己融入到画作中,彷佛他也是没有信心的门徒之一。
林布兰去世前最伟大的一幅画,就是《浪子回头》,他感到自己彷佛浪子回家,回到神面前,重新获得神如同慈父般的爱和接纳。据说林布兰临死前,把圣经放在他的身旁,让圣经陪伴他。因为有神的话,他有了指望。
弟兄姊妹,深愿今天的信息,帮助我们更深的认识自己,更认识造我们的主,祂是一切灵感的泉源。也愿这篇信息启发还未信主的朋友,能够来寻求神,向祂叩门。
请我们一起祷告:
主啊,你不但是伟大的造物主,你更是伟大的救赎主。你不但救了我们,你还要训练我们、教导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属世的私欲,在今世过着自律、公义、敬虔的生活。你将自己的美善、慈爱和怜悯注入我们的生命里,使我们从一个旧人变成新人。有你的帮助,我们的艺术创作不但能荣耀你,也能激励人心,使人一同来见证称颂你。求主帮助我们,使我们在艺术的领域,知道怎样彰显你的荣美。愿你继续启发我们、引导我们,使我们能够把在你里面“更美的指望”,呈现给世人。我们把一切荣耀归给你!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