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问题:

1. 为何先知要百姓在“城门口”弃恶求善,而非到圣殿忏悔回转?思想信仰与伦理的关系。(参摩5:15)
2. 看16-17节,“哀号”、“哭号”和“举哀”这些词不仅描绘了悲伤,还包含什么深层意义?除了阿摩司书外,还有哪处经文记载全城哀号的情景,当时发生什么事情?(参出12:12、30)
3. 承上题,以色列人以往在宽阔处(城门口内边的广场)和葡萄园做了哪些“将自己的快乐建造在人的痛苦上”的恶行?(参摩4:1,5:11-12)这种自食其果的下场,给你带来什么提醒?
4. 看18节,以色列人一向以为“耶和华的日子”是怎样的?为何他们会想望这天?(原文:贪恋)
5. 看19-20节,耶和华如何警告自以为能得救的人?为何他们最终的结局与所期望的相违?
6. 看21-23节,耶和华的厌弃如何反映他们那种错误的信仰观?什么动机和行为是神所厌恶、不喜悦、不悦纳和不顾的?(参箴21:27)
7. 看24节,阿摩司怎么形容公义?这节经文如何带出神的心意?
8. 看25节,神带领以色列人经过四十年旷野路,祂向百姓要求的是什么?
9. 看26节,神严厉斥责他们的敬拜存在什么严重的弊病?
10. 看27节,以色列人最终面临什么厄运?大马士革以外指的什么地方?
11. 在这篇审判的信息中,是否隐藏着神的怜悯和挽回的希望?(参摩5:4、6、14-15)

静思空间:

如何在身处之地成为“公义如江河滔滔”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