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常常会遇到一些“挑剔专家”,很善于并且乐于发现别人的缺点,然而在这种挑剔和纠错的言行当中,常常会给人带来伤害,而非造就。这样的伤害会磨去别人的自信,使人情绪低落、沮丧。神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言语负责,有智慧的人不会过分论断和批评,因为这样的话语本身也无法彰显神的心意。

我们也常常说“不可论断”,这其实不只是说实际说出来的话,而更是直指我们的心态。那什么是“论断的心态”呢?举个例子,比如在网球、羽毛球、排球等等的体育赛事中,都需要裁判,裁判是被邀请担任的,也是备受尊敬的,因为裁判象征着比赛的公正和评判的准确,并且很多比赛的裁判还需要坐在一个很高的椅子上,一个原因是为了视野更好,另一个原因则是表明那是裁判所坐的位置,被授予裁判职责的人才有权力坐在那个位置。然而,喜好论断,常有论断心态的人,其实本身并没有真正的“裁判”这样的身分,也没有评判公正、准确的殊荣,却自顾自地站到一个高地上去大喊着别人的失误。如果在真正的体育赛场中,这样的行为不要说不会受人尊重,甚至大概会因为“扰乱秩序”的缘故而被保安抓起来。

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把目光盯在别人的短处上,而发生论断的心态。那么到底为何人们会有这样论断的心态呢?若从心理学层面来说,论断的心态倾向跟个人孩童时代的模仿和孩童时代的心灵创伤有关。大多数情况下,爱挑剔的习惯是由于有些孩子生长在一个充满着论断批评的气氛中,他们更加容易论断别人。当这些孩子感受到被人拒绝,被激起怒气、心中充满惧怕,压力增大的时候,就会常常显露这种批评论断的心态。除了成长在论断的氛围中会使孩子有样学样以外,许多孩子在自尊心受到打击的言语中,他们也会把批评别人作为自己的防身武器,因为当自己感受到那种被指责的痛苦时,就会“反击”,将这样的痛苦的模式转移到其他人身上,那些被伤害的人也会转而变成伤害人的一方。那么,当熟练了这种论断批评的方式以后,到青少年和成年时代,批评和论断则会作为掩盖错误、误导真相的烟幕,常常会通过批评别人的方式,试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自身的缺点转移到别人的缺点上,从而让自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你想更加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习惯使用论断烟幕的人,那以下的问题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你可以问自己,你是否:

1. 私下里认为自己比别人强?
2. 常还未了解事实就猜疑别人?
3. 对于一些攻击进行报复?
4. 故意借开玩笑伤害别人?
5. 嫉妒别人成功?
6. 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7. 掩饰自己的不满情绪?
8. 反抗和抵制权威?
9.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10. 放任自己的“完美主义”情节,而使自己锦上添花?

若你发现以上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真实写照,那我们便需要多加注意了。因为这些根植于人性中的错误观念,影响着我们自己的言行,更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当论断别人,将过失和责任都推给别人的时候,这好像会让我们暂时有一种满足感:这似乎满足了爱的需要──因为错的不是我,别人仍然爱我;也满足了自我价值的需要──因为错的不是我,而我指出了别人的问题显得我更加有价值;同时好像也满足了安全的需要──因为我不用害怕被指责而不被爱。然而,这些由批评别人而来的假性满足感,似乎短时间内让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权威,但这却显示出那种需要扭转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当我指出别人的过错时,这就能抬高自己的价值;只要我是‘正确的’,那我就有权利论断他人。”

但是,正如罗马书2:1所说:

“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

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意识到──当我们挑剔别人的毛病是,就是在定自己的罪。

我们要知道:我不需要去为自己申诉或者去批评别人,因为神按照祂的计划和旨意创造了我,我的存在本来就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基督住在我里面,祂向我倾注永不止息的怜悯,而我要因着祂的仁慈勉励其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些“打磨”,但并不需要心灰意冷沮丧消沉。当面对批评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如果对方的批评是真实的揭示了我们需要改进的一些具体层面,那我们真的要学习不为自己狡辩地来接受批评,并且能够为那批评我们的人祷告。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言语,则要常常以雅各书3:1-12来告诫勒住自己的舌头,不做言辞凿凿的批评家,而要成为一个胸襟博大的鼓励者,培养自己柔和谦卑的心,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关心别人的需要;也要让我们学习有欣赏称赞的心,看到神赐给每个人的价值,对积极的方面给予赞许;最后更要有一颗接纳仁爱的心,让人有被接纳的安全感,而我们才可以成为福音的管道和真理的见证。

歌罗西书4:6:“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