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耶稣所讲的这三个比喻,记载在路15:1-32。
2. 三个比喻的比较
2.1. 路14章,耶稣提醒跟随祂的人要作出回应。路15章,耶稣进一步教导众人,强调天父和福音的需要,对世上不同的群体发出了挑战。
2.2. 路加在路15:3,特别使用一个单数词来形容这三个比喻,突出了三个比喻之间的相关性。三个比喻都是以天父为主角,跟“失去”都有关系,以此特别说明天父的爱。其中“一百只羊”、“十块钱”,还有“两个儿子”,中心思想就是天父向失丧的人表达自己的爱。
2.3. 三个比喻各有重点
2.3.1. “失羊”和“失钱”的比喻着重天父主动寻找失丧的灵魂;“失子”的比喻重视人响应天父的爱。
2.3.2. “失子”比喻里面的父亲,虽然没有主动出去找迷失的儿子,可是这不代表天父没有主动地爱我们,反而是因为前面的两个比喻,已经讲明了天父对失丧的人的爱和呼召。
2.4. 主耶稣也透过三个比喻来回应法利赛人和文士对祂的批评。
2.4.1. 他们曾经说耶稣“接待罪人”(参路15:2),所以耶稣特别在“失羊”和“失钱”的比喻里面,表达出天父对弱势群体的爱。
2.4.2. 在“失子”的比喻下半部分,大儿子的响应更突显出人常有的自以为义,耶稣在此劝勉世人要接受神的国度带来的转变,否则就不能参与神为我们预备天国的筵席。
3. 失羊的比喻(路15:1-7)
3.1. 在“失子”的比喻下半部分,大比喻的解释
3.1.1. 路15:2,法利赛人和文士再次批评耶稣与罪人交往。
3.1.2. 耶稣透过失羊的比喻,说明天父接纳被离弃的人。
3.1.3. 耶稣从犹太领袖的角度出发,提到一百只羊里面的九十九只羊,代表属神的子民;迷失的羊就代表还没有悔改的罪人。天父情愿放下自己的子民,去找回那些还没有认识、还没有悔改的失丧灵魂。
3.2. 比喻的旧约背景
3.2.1. 在农村社会里面,失羊是一件常见的事,耶稣讲这个比喻,可能是来自旧约的传统。
3.2.2. 诗23篇,诗人说耶和华是一位牧者,保护祂的子民,这位牧者更要为祂的子民摆设筵席。耶稣也透过牧人的形象来描写神对人的拯救。
3.2.3. 旧约先知书也有许多地方用牧羊的情景,来预言神在末世拯救祂的子民,如耶31:10-11;赛40:11。
3.2.4. 耶稣使用了犹太人熟悉的东西,来解释末世救恩快要来临的道理。
3.3. 这三个比喻的对象
3.3.1. 税吏和罪人,都是被犹太领袖视为不洁净的人,法利赛人和文士也曾经批评耶稣与这些人亲近。天国的道理,是耶稣特别为税吏和罪人所预备的。
3.3.2. 这三个比喻,是耶稣向法利赛人和文士传讲的。
3.4. 失羊比喻的含意
3.4.1. “一百只羊”可能不是一个实际的数目,只是比喻那人有很丰厚的财产、牲畜。
3.4.2. 耶稣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这个人很富有,而是九十九只羊和一只羊之间的对比。
3.4.3. 太18:10-14,比喻的主角是那一头走失的羊;路15:4-7,比喻的主角是牧羊人,中心思想也是在于牧羊人,就是我们的天父,对迷失的羊的爱护、保守和关怀。
3.4.4. “扛在肩上”有爱和接纳的意,也是当时的牧羊人搬运羊的方式。牧羊人将羊重新带到家里面,代表重新接纳牠成为家里的一份子。
3.4.5. “欢喜”这个词语象征了救恩成就的时候所带来的欢喜快乐。两个对比:牧羊人因为找到失羊而欢喜快乐;法利赛人和文士埋怨耶稣帮助那些不配得到帮助的人。
3.4.6. 牧羊人找到失羊,不单是他自己感到欢喜快乐,他的朋友邻居,同样为这件事而庆祝。这代表神的救恩不单是个人的事,一个人的得救也影响了所有神的子民。大家为此同乐,也象征了众人都肯定牧羊人失而复得的尊贵和荣耀。
3.4.7. “天上”大概是指“神的使者”,这是犹太人避免直接称呼神的名字的一种做法。耶稣在此批评法利赛人的冷漠无情,他们没有因为神接触罪人、领罪人悔改的事而感到欢喜,他们不认同神的作为,不愿意跟神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4. 失钱的比喻(路15:8-10)
4.1. “失钱的比喻”和“失羊的比喻”比较
4.1.1. 两个比喻有相同的重点,都是指出天父对失丧灵魂的爱;
4.1.2. 一百只羊里面失去了一只,比例不算少,而十块钱失去了一块,比例就更大。所以这个比喻进一步突出天父是何等重视那些在外面的失丧灵魂。
4.1.3. 同样中心不是在于谁要为一块失钱负责任,而是在神的慈爱和祂的主权,还有就是失而复得的喜乐。
4.1.4. “失钱的比喻”的结束部分没有再提起那些“不用悔改的义人”,可能是作者只强调天父的爱,没有再批评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的响应。到了下面的“失子的比喻”,耶稣又在结论的部分,提到法利赛人和文士对罪人回转的反应。
4.2. 失钱比喻的内容:
4.2.1. “一块钱”,就是一个银币,等于当时的工人一天的工资。“十块钱”对于一般的农民来讲,是一笔为数不少的存款。
4.2.2. 这个比喻提到一个妇人处理自己的钱财,或许她是一个独居的人,甚至她可能是一个寡妇,因为经文没有提到她的丈夫和家人,她只有邻居和朋友。可能这“十块钱”就是这位妇人生活的所有了。
4.2.3. 这里提到妇人“失落”了一块钱,表明失去的责任在于妇人自己。耶稣这里强调的是,不要将人的流失这个责任归在天父身上,而祂也没有立刻处理这个责任的问题,反而集中讲到天父的慈爱。
4.2.4. 妇人找到失落的一个钱币之后,就跟其他的朋友、邻居一起庆祝。在这段经文里面,“朋友”和“邻居”这两个词语都是指女性,可见个人与群体之间有重要的连结,群体应该和个别的成员同喜同哭。“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
4.2.5. 比喻的最后部分,耶稣再次强调,得着这个失落的钱币,可以得着持续不断的欢喜快乐,就像天父得着失落的灵魂之后,我们也要与主一同欢喜快乐。
5. 失子的比喻(路15:11-32)
5.1. 即著名的浪子回头的比喻。这个比喻有其独特的地方。
5.2. “失羊”和“失钱”的比喻只有三个角色,分别是牧羊人或者妇人、失去的羊或者失去的钱,主角的朋友和邻居;“失子的比喻”却出现了四个主要角色,分别是父亲、大儿子、小儿子和仆人,当中的大儿子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浪子回头”这个题目,并不能够涵盖这些概念。
5.3. “失羊”和“失钱”的比喻强调失而复得的喜乐;“失子”的比喻强调的却是大儿子因为小儿子回来而生气,甚至他的愤怒取代了神在天上的喜乐。
5.4. “失子的比喻”的最高潮所在,是大儿子生他爸爸的气。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法利赛人和文士反省自己对耶稣的批评,以及他们对罪人悔改的轻视态度。耶稣想以这个比喻来提醒他们,天父在不同的群体施行拯救的工作,我们理应与主一同喜乐,而不是觉得这件事与自己毫无关系。
5.5. “失羊”和“失钱”的比喻里面的羊和钱,它们不会主动回转过来归向主人的,可是失去的儿子会主动回转过来,重回父亲的名下。所以“失羊”和“失钱”两个比喻的结尾提到“罪人悔改”,但是“失子”的比喻就形容了一个罪人自愿从罪中回转。
5.6. “失子”的比喻对父亲也有额外的描。在“失羊”和“失钱”的比喻里面,强调的是天父关怀失丧的灵魂;在“失子”的比喻里面,就加强了父亲“动了慈心”,天父的慈爱使主耶稣呼召罪人回转,神的爱甚至可以延伸到不知罪的人,以至没有认识耶稣,他们同样都需要回转、悔改。
5.7. “失子”的比喻虽然没有明确地讲出天上的使者因为罪人悔改而欢喜快乐,可是这个比喻的结尾,“理当欢喜快乐”这句话表明了人对神救赎其他罪人的反应,就是要感到快乐,这句话也是耶稣响应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自己接待罪人的批评。
6. 属灵教训
6.1. 三个比喻都有一些共通点,也有彼此相关的地方。
6.2. 神看为宝贵:
6.2.1. 无论是失羊、失钱,还是失子,这些物品和人物的主人,都看这些失去的东西为宝贵,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找回来。牧羊人要找回失羊;妇人要找回失钱;父亲要找回失去的小儿子。
6.2.2. 这些比喻都在象征天父对世上众罪人的爱。神以祂无条件的爱,一直在宽容我们(彼后3:9)。神希望我们悔改,回转归向祂。我们都是祂所创造,祂看为好、为宝贵的,神不愿意失去每一个属祂的生命。
6.3. 神在寻找人:
6.3.1. 神一直在寻找我们,在寻找每个失丧的灵魂。
6.3.2. 牧羊人不见了羊,就放下其他的羊来找回牠;妇人不见了一个钱,她就请邻居朋友帮她找回来;小儿子出走了,为父的就在家中天天等候。小儿回来,相离甚远,他就动了慈心,将一切最好的都给小儿子,并为他的归来摆设筵席。
6.3.3. 前两个比喻强调寻找的行动;最后的比喻强调人的悔改和相信。
6.3.4. 神的行动和人的响应是不可分割的,好像小儿子的父亲一样,表面上他没有主动去找小儿子,可是他从来没有拒绝小儿子,一心期望他回转,家里的门一直为小儿子打开;同样地,救恩之门也一直为世上每个人而打开。今天我们得救,也是因为神一直给我们机会来悔改归向他。他天天盼望我们认罪、回转过来,不再陷入罪恶里面。
7. 思考问题
7.1. 失羊、失钱和失子的比喻里面都有一些共同点,给你什么样的属灵教训?
7.2. 在这三个比喻里,神怎样向你表达祂的爱和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