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1:13-17(和修版)
1:13 他从高处降火进入我的骨头,克制了我;他张开网,绊我的脚,使我退后,又令我终日凄凉发昏。
1:14 他用手绑我罪过的轭,卷绕着加在我颈项上;他使我力量衰败。主将我交在我不能抵挡的人手中。
1:15 主弃绝我们当中所有的勇士,聚集会众攻击我,要压碎我的年轻人。主踹下少女犹大,在醡酒池中。
1:16 我因这些事哭泣,眼泪汪汪;因为那安慰我、使我重新得力的,离我甚远。我的儿女孤苦,因为仇敌得胜了。
1:17 锡安伸出双手,却无人安慰。论到雅各,耶和华已经出令,使四围的人作他的仇敌;耶路撒冷在他们中间成为不洁净。
昨天及前天的灵修中指出耶利米哀歌的诗人承传了申命记盟约的神学,认定眼前被掳的祸患是来自违背耶和华的律例而致,也同时相信在被掳光景的百姓若果悔改认罪,神必会在他们被掳的光景中使他们回归耶路撒冷,化咒诅为祝福。可是,诗人就算有这盟约信仰的确信,也不代表他因此而向神沈默,他对眼前苦难的严重性及所身受的切肤之痛并不会加以否定,反而却在他的哀歌中表露无遗,虽然诗人深信以色列民的苦难来自犯罪,但却没有压下心中的悲哀甚至对神的质问,诗人一方面宣认耶和华是公义的,指出神以被掳的苦难来刑罚百姓是合理的(哀1:18),另一方面却同时描述神的暴力(哀1:13-17),质问神为何以这么严重及违反人性的灾害来苦待锡安。因此,诗人一方面认定盟约信仰,另一方面却同时向神发出质问与投诉,我们因而看见两方面的整全性正放在一起,这两方面都没有彼此和谐化,也没有彼此解释,诗人把这两方面的真我都呈现在哀歌当中,甚至把张力加强,为要让读者看见被掳中百姓的挣扎,并说明既有的神学框架无法完全解释一切,并在满脑子都是问号的光景下经验真实的上主,而这经验就如约伯一般正考验诗人的信念。
诗人那种悲哀质问的整全性在耶利米哀歌多处出现,诗人曾坦白地指出耶和华是一位暴力的神,祂所赐的苦难没有人性可言,为锡安的百姓及诗人本身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哀1:13-17,3:1-18),诗人也同时指出在锡安受苦时耶和华没有“看见”她(哀1:9、11),并多次指出锡安城在被掳及毁灭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公义及毁灭人性的事,这包括母亲吃自己的儿子等等(哀2:20),诗人质问神为何容许这些事发生,也质问昔日那看顾锡安的神到底在哪里?
然而,诗人在面对苦难时还选择向神质问,这便等于说明他对神还有盼望,真正绝望的人不会唱哀歌,因为他不相信神会聆听及回应。可是,唱哀歌的人不是对神失去信心,反而他对神充满信心,才会在不可理喻的光景中向无理的神发出自己的悲情,那怕内容多么直接,也不会因苦难而放弃信仰。
思想:
我们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很容易向神发出感恩,但我们在苦难及患病中要坚持信仰却是很高难度的事,当我们在苦难中质疑神的慈爱与信实时,我们并非已失去信心,反而在质问中表明我们还是相信这位神,就是祂有时是不可理喻,我们有时很难用常理去理解祂的作为,然而苦难的出现就是叫我们离开既有的信仰框架,真实地向祂发出质问,那怕这些质问是尖锐的,也不选择放弃祂及离开祂,而你却在这苦难的现实中,还能如诗人一样向神投诉及质问,以自己真实的一面来表明信仰的真实吗?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