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10:9-22(和修版)
10:9 我又观看,看哪,这些基路伯的旁边有四个轮子。一个基路伯旁有一个轮子,另一个基路伯旁也有一个轮子;轮子的形状好像水苍玉石。
10:10 至于四轮的形状,都是一个样式,好像轮中套轮。
10:11 轮子行走的时候,向四方都能直行,行走时并不转弯。头转向何方,它们也随着向何方行走,行走时并不转弯。
10:12 基路伯的全身,连背带手和翅膀,并轮子周围都布满眼睛。他们四个的轮子都是如此。
10:13 我耳中听见这些轮子称为“旋转的轮”。
10:14 基路伯各有四张脸:第一是基路伯的脸,第二是人的脸,第三是狮子的脸,第四是鹰的脸。
10:15 基路伯升上去了;这就是我在迦巴鲁河边所看见的活物。
10:16 基路伯行走,轮子也在旁边行走。基路伯展开翅膀,离地上升,轮子也不转离他们的旁边。
10:17 基路伯站住,轮子也站住;基路伯上升,轮子也跟着上升,因为活物的灵在轮中。
10:18 耶和华的荣耀离开殿的入口处,停在基路伯之上。
10:19 基路伯展开翅膀,在我眼前离地上升;他们离去的时候,轮子在旁边,都停在耶和华殿的东门口。在他们上面有以色列神的荣耀。
10:20 这是我在迦巴鲁河边所见的活物,他们在以色列神之下;因此我知道他们是基路伯。
10:21 他们各有四张脸、四个翅膀,翅膀以下有人手的样式。
10:22 至于他们脸的模样,以及身体的形像,正是我从前在迦巴鲁河边所看见的。他们各自往前直行。
耶和华的荣耀要离开圣殿,神的审判要随即临到。然而,本段对耶和华荣耀的离开有不少描述,当中涉及很多超现实的元素,而每一个元素的细节都有其特别的象征性。9节以“我又观看”来开始新的段落,详细地描述异象的内容,包括基路伯四个轮子(9-17节)及耶和华的荣耀离开的过程(18-20节),最后是先知在迦巴鲁河那里曾看见的活物(21-22节)。
基本上,9-17节所描述的基路伯四个轮子的情况与以西结在迦巴鲁河所看见的异象的内容中提到的四个轮子一致(结1:15-21),而其中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之前以西结不知道所看见的活物是基路伯,而本段(9-17节)却指明是基路伯。14节是这样说:“基路伯各有四张脸;第一是基路伯的脸,第二是人的脸,第三是狮子的脸,第四是鹰的脸。”而之前以西结的异象描述却是这样:“前面各有人的脸,右面各有狮子的脸,左面各有牛的脸,后面各有鹰的脸。”(结1:10)比较之下,似乎结10:14以“基路伯的脸”来取代结1:10中的“牛的脸”,并把“基路伯的脸”放在四张脸的开头。由于以西结所见的异象是从北方而来(结1:4),所以我们能想象结1:10所描述的“前面”(人的脸)就是南方,“右面”(狮子的脸)就是西方,“左面”(牛的脸)就是东方,而“后面”(鹰的脸)就是北方,但结10:14的上文提到以西结最后的位置是在东方(结8:16)或殿的入口处(结9:3),两者都是在东方,所以结10:14提到的“基路伯的脸”应是在位于东方,“人的脸”在南方,“狮子的脸”在西方,“鹰的脸”在北方,与结1:4所描述的相同,除了“基路伯的脸”取代了位于东方的“牛的脸”。有可能“基路伯的脸”是在东方正面看的形象,但若果以西结在南面看,“基路伯的脸”便看成为“牛的脸”。但无论如何,结10:14提重点放在“基路伯的脸”之上,清楚地说明这是神的宝座,而且轮子的描述说明神的宝座的移动性,代表耶和华的荣耀不但可随着这个基路伯的宝座离开,更可前去与被掳的群体同在。
18节描述耶和华的荣耀离开殿的入口处,亦即是殿的东方,正如笔者在上文提到,基路伯已预备好在殿的入口处(东方)来迎接神的荣耀。19节描述基路伯展开翅膀离地上升,连同神的荣耀正式离开圣殿。
20节把场景返回到迦巴鲁河边,就是结8章一开始提到以西结被神的灵举起的犹大众长老的场景中(结8:1),以西结终于回到被掳的群体中,便明白在迦巴鲁河边看见的活物就是基路伯,这便说明当耶和华离开圣殿之后,祂的荣耀一直与被掳的群体同在,“因此我知道他们是基路伯”(20节)。这一句说明那位坐在基路伯宝座的耶和华与离开圣殿的耶和华是同一位神,就算以西结在被掳之后一生都不能作为祭司在圣殿里供职,但他却比其他祭司更贴近神的同在,也比没有被掳的人更明白神的心意与实况。原来,虽然被掳夺去以西结的祭司前途,但不能夺走以马内利的神,神一直都与流散及寄居的被掳者同在。
思想:
耶和华离开圣殿,是因为犹大领袖们所犯的罪,而因为耶和华的刑罚快要临到,神的离开便意味着刑罚的开始。在没有神同在的圣殿中,一切进行的礼祭与敬拜已变得没有意义,再华丽及再伟大的敬拜程序也毫无用处。可是,这才是被掳群体经验神的开始,神离开圣殿,祂却没有离开被掳的百姓,基路伯轮子的移动性说明神与流散及寄居的人同在。原来,就算罪人被掳,神的同在也不改变,而讽刺的是,华丽的圣殿中没有神,被掳流离的群体却可以深深经历神。
尔道自建释经灵修由建道神学院推出,良友电台录音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