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宗教领袖的计谋(26:1-5)
太26-27章,记载了主耶稣的被捕、受审和受死;28章则是主耶稣的复活。这三章经文是马太福音的高潮,也是主耶稣人生中的高峰。
那时候,耶路撒冷所有的宗教领袖都想捉拿耶稣,但是,这些宗教领袖尽全力来防止在逾越节的日子杀害耶稣,主要是因为耶稣受欢迎,他们怕引起民众的反抗,使民间生乱。不过主耶稣最后还是在逾越节被害,成为了逾越节献祭的羊羔。
2. 香膏膏主(26:6-13)
香膏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东西,是每一个少女积攒下来的嫁妆。马太形容这是“一玉瓶极贵的香膏”,由于香膏珍贵,所以为了不让变质,必须用一个细长的玉瓶子装着。马利亚把这瓶香膏拿到主的面前,打破玉瓶,把香膏浇在主的头上。
门徒看见这种情形,很不喜悦,认为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赒济穷人。
说这话的门徒是加略人犹大,犹大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关心穷人,而是他觉得浪费。从约翰福音里,我们还知道他是负责门徒的财政的,但是他经常监守自盗,取其中所存的假公济私。
3. 犹大的计谋(26:14-16)
马利亚膏主之后,犹大开始接触祭司长,收了三十块钱,然后找机会帮他们捉拿耶稣。在四卷福音书里,只有马太福音记载了犹大出卖耶稣换取银钱的确实数目是三十块钱,这是一个奴隶的价钱,出21:32记载,如果你的牛经用它的角把邻居的奴仆给触死了,你就要将银子三十舍客勒给他们的主人,用来补偿他的奴仆损失。
4. 捉拿耶稣(26:17-30)
本来宗教领袖打算在逾越节过后才捉拿耶稣,是由于有犹大献计,所以他们提前实现阴谋,在逾越的时候捉拿耶稣,犹太人是从太阳下山后算为新的一天,所以逾越节是从星期五傍晚开始,一直到星期六太阳下山的时分。主耶稣在逾越节开始的时候和他的门徒们一起吃了逾越节筵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后的晚餐”。
5. 前往橄榄山(26:31-35)
主耶稣和门徒吃完逾越节的晚餐后,他们一同唱完了诗,就起行往橄榄山去。
他们唱的诗歌很可能是诗115-118篇,这几篇赞美诗是逾越节筵席的一部分。按照传统,犹太人在逾越节筵席开始的时候,先唱诗113-114篇这两篇赞美诗;在筵席结束的时候,则唱诗115-118篇。
在前往橄榄山的时候,主耶稣预言彼得将要三次不认主。
“鸡叫以先”可能是指罗马人的夜间第三更,也就是半夜至凌晨三点。彼得坚持和主争论,他挑战主耶稣的话,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我们千万不要怀疑彼得的忠诚,他当时真的觉得自己会为主舍命的。
事实上,所有门徒都说愿意为耶稣而死,绝对不会背弃主。不过在数小时之后,就是在主耶稣被捕的那一刻,他们全都逃走了。
6. 客西马尼园的祷告(26:36-45)
主耶稣知道自己将要面对肉身的痛苦,并且要与父神分离、为世人的罪而死。主一早就知道这个神圣的计划,但是要面对死亡、面对父神的离弃,祂仍然会有挣扎,祂需要透过祷告来得到力量,所以主来到客西马尼园,在那里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这是主的顺服。
7. 耶稣被捕(26:47-56)
前来捉拿耶稣的并不是执行罗马法律的罗马士兵,而是宗教领袖。犹大告诉这些告诉这些领袖,他与谁亲嘴,就捉拿谁。犹大亲自出面指出耶稣来,并不是因为那些人不认识耶稣,而是因为他答应了在这次审讯中做控告者的角色。
在这种紧急的情形之下,门徒中的其中一个伸手拔出刀,砍下了大祭司仆人的一个耳朵。从其他福音书里,我们知道这个门徒就是彼得。彼得尝试去保护这看来是失败的耶稣,并不明白主耶稣必须要受死,才可以得胜。
主耶稣怎样爱仇敌,就在这个情况之下表现出来了,主耶稣显示出祂对父神旨意的委身,同时也让我们知道祂的国度不是靠用刀剑来拓展的,乃是靠着信心和顺服。
主耶稣被捉拿的那天晚上,祂的门徒全部离开祂逃跑了,他们当初言之凿凿地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不会离开主,但是他们却在黑暗之中消失了,只剩下主耶稣一个人在那里,祂将要孤独地面对将要来临的苦难。
主被捕后,先被带去见前任大祭司,就是该亚法的岳父亚拿,然后亚拿把耶稣押到该亚法的家里受审。这些宗教领袖急于要完成这个审讯,想在安息日之前把耶稣处死,由于当前只剩下不足二十四小时,他们会连夜聚集在该亚法家中开会。
太26:59的公会是犹太人最高的宗教和政治的权力机关。虽然罗马当时控制了以色列政府,但是他们仍然给权力给犹太人,让他们自行处理宗教和民事的争执,所以公会能议决很多影响日常生活的本地事务,但是死刑得有罗马政府许可才能执行。
犹太公会企图寻找歪曲耶稣教训的见证人,他们终于找到两个,于是把耶稣有关圣殿的话歪曲了,指出耶稣曾说祂能拆毁圣殿!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亵渎性的夸口。
当然,耶稣所指的是祂的身体,而不是建筑物。事实上,宗教领袖所做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一样:主耶稣的身体虽然死了,然而三日之后,祂却从死里复活。
当大祭司主耶稣是不是神的儿子基督的时候,主耶稣坚定表示:“你说的是。”,主耶稣确定地宣称祂的王权。当祂说自己就是神的儿子时,在场每一个人都知道祂在宣称自己是弥赛亚。大祭司听完后,立刻指控耶稣犯了亵渎的罪,因为主耶稣自称是神!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是非常严重的罪,亵渎者是要被治死。宗教领袖早已决定反对耶稣,主耶稣的回答正好成为了他们谋害耶稣的最合理借口。
这群祭司、文士和长老们认为主耶稣是该死的,于是就吐唾沫在他脸上,用拳头打他,也有用手掌打他的。在东方的文化中,吐唾沫表示完全的蔑视,那是在一个人身上所行的最令人羞耻的事情之一。
8. 彼得三次不认主(26:69-75)
自从在客西马尼逃跑后,彼得远远地跟着主耶稣,他这时候看着人群向主耶稣的暴怒,心中一定充满了恐惧。
彼得不认耶稣有三个阶段:
8.1. 借着转换话题来转移别人对他的注意,他对发问的使女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8.2. 起誓说不认识耶稣;
8.3. 发咒起誓,当时,有人从彼得浓厚的加利利口音中被人认出来,他为了自保,竟然发咒起誓来不认耶稣。这是一次比一次厉害,目的是不想别人知道自己曾是耶稣的门徒。
彼得值得我们安慰的是,他最后悔改了,想起主耶稣曾说过的预言,就出去痛哭。通过这次的经历,彼得得到了复兴,并且被神大大使用,成为教会发展的重要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