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第三部分是第3章整篇,约拿再受差遣往尼尼微去。约拿在海上经历过生死边缘的挣扎,蒙神的拯救回到陆地后,一切重新开始了。所以我们若仔细去看,第三章和第一章的开首有十分相似的地方,只是接下来约拿的回应不同,整个事件就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3:1-2:神的话语再次临到约拿,显出神对祂子民的忍耐。若按一般人的眼光,约拿作为先知,却违背神的吩咐逃跑,早应该失去担任神仆人的地位,但在神的慈恩里,祂对人的忍耐是远超我们所能想象的,圣经中记载了好几个有失见证的仆人,好像不敢认妻子的亚伯拉罕、躲避耶洗别的以利亚和三次不认主的彼得,但神却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在经历一番锻炼之后,他们仍然能成为忠心的仆人。在这里可以引发我们向两方面思想,首先是神的包容不是放纵,而是给予机会,神体谅人有软弱,彼得的失败可能来自胆怯,约拿的失败来自偏执。神容让祂的仆人有退缩的时间,但不是这样就结朿了。亚伯拉罕、以利亚、彼得和约拿在失败的经历中,最重要的是神对他们的教导,以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着扭转,成为更顺服、更为神所使用的仆人,这种化恶为善的改变,真的超乎人的想象和判断。另一方面,神虽然有容忍,但人绝不可滥用神的恩典,因为有一日我们都要到审判台前向神交账,解释我们一切行事的动机,神不会接纳那些倚仗着恩典而任意妄为的人,反而当我们明白到在神安排的背后,必然有神的预备,祂会为祂的仆人开路,这样我们不是要更加顺服祂吗?“我的恩典彀你用的”这句话并不是单单向保罗说的,乃是向所有倚靠神的信徒说的。
3:3-4:第3节的“起来”在约拿书里已是第五次出现了,这词语必会紧接着一个行动,第一次神吩咐约拿“起来”往尼尼微去,但约拿“起来”却往他施去。在风浪里,船主要约拿“起来”去祷告求生存,但他知道风暴的来由;第三章神再次吩咐约拿“起来”往尼尼微去,这次约拿真的“起来”往尼尼微去。信徒可以作佷多的事情,但都是顺服神的吗?不同的回应会产生很不同的后果,约拿这次终于顺服了,这是约拿的改变,他的改变却使尼尼微也得着改变,只是约拿并不是完全甘心,因为他仍未体贴神的心意。他去了,心态上实在有点不得不如此做,却想结果朝心中所想的发展,可惜事与愿违,令约拿的情绪产生强烈的反弹。
尼尼微城有多大,以至要走三天路程,当中引发不少的争议,一般按当时的筑城的技术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我们相信这三天路程是指尼尼微城和周围的地区,也就是整个亚述首都的行政管理区域,那么它的范围便广大得多,实在需要走三天才能走遍,它所涵盖的人口才有第四章所记载的不能左右手的有十二万人那么多。
约拿的宣讲有两个特色:首先他只走了三分一的路程,花了不太长的时间去宣讲,那里的人就有了反应,信息传播得很快,不用约拿走遍整个首都地区,尼尼微人已经作出了悔改行动,所以约拿停下来静观其变。第二个特色是宣讲内容精炼有力,中文翻译是十二个字,在希伯来文里其实只有五个字,谁也没想到会有一篇这么短的信息,却产生这么大的震撼力,连皇帝也要顺服,宣讲内容里的四十天有特殊意义,它是等待盼望的日子,在圣经里这是神观察、考验人的时间,例如摩西与神在西乃山上有四十天,以色列人在旷野有四十年之久,耶稣在旷野禁食祷告也有四十天。四十天之后,意味着神在这段期间观察尼尼微人的心志如何?“倾覆”一词和创世记里所多玛、蛾摩拉城的“毁灭”(创19:21,25)一词是相同的,意思是倒转过来,就是完全的灭绝。我们不知道约拿用什么语气来宣讲这信息,但这五个字确实触动了尼尼微人的心灵,这是神的工作,信徒奉差遣,是履行神所赋予的任务,并不需要计算结果,因为那是神所安排,听道的人本身的意志也决定了他自己会不会接受,他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什么时候会结果、有收获?也不是全部由宣讲的人负责的,时间和人心掌握在神的手里。保罗提醒提摩太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对信徒来说是很好的督促,对环境局势顾虑太多,只会使信徒畏惧却步,成为独善其身的基督徒,传道的良机可以是一瞬即逝的,我们只要有宣讲的机会就会把握机会去讲,人心的改变、何时结果子就交托给神吧。
3:5-10:这个段落很详细描写了尼尼微城的人如何悔改。
3:5:尼尼微人听到信息后直接的反应是“信服”,这个词语也可以翻译为“信了上帝”。这是对审判信息的降服。他们以两个具体行动来说明他们的悔改。就是“禁食”和“穿麻衣”,这两个动作在古代中东地区代表着忧伤、谦卑和悔罪。特别的是禁食的参与者是由最大的到至小的,代表全民的行动,没有一个人躲开不参与。“麻衣”是一种很粗糙的布料,披上了代表放弃了娱乐与安逸,全心放在懊悔上面。
如果尼尼微人的悔改只停留在第5节,那么只是百姓层面的事,要全国整体的悔改还得看领导层的决定。从第6节由尼尼微王发动的悔改行动,就更全面、更彻底了。王在这里的角色是全民的榜样,他做到了极其谦卑和懊悔,四个动作:“下宝座”、“脱朝服”、“披麻衣”、“坐灰中”是十分具体的描写。然后他下的诏书才会有力量,能促使百姓遵行。在教会里,作头羊的是如何作带领的呢?以命令强制人去做来得好?还是以身作则来得好呢?尼尼微王虽然是异教徒,但在领导的事上,是否给了头羊一点点参考和反省呢?
人与牲畜都要悔改是把两者作为尼尼微的整体看待,因为两者不可能个别独立生存。从诏令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要求和一个盼望。第一个要求是尼尼微人“切切求告神”,就是他们的行为是有对象的,就是那位宣告要审判他们的主。第二个要求是“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悔改的另一个实践是以恩慈待人,这是很特别的,原来尼尼微人本来是知道什么是善良温柔,只是过去的强盛带来骄傲,使他们漠视了人的尊严,否定别人的生存权利。其实约拿的宣讲没有说明神为何要审判尼尼微城,他好像把神的话打了个五折,但尼尼微人对自己的残暴是心知肚明的,可能是每战必胜的日子,使他们仁慈的人性蒙蔽了,现在他们要重拾这方面的品德,更学习努力实践。
第9节是诏书的盼望,但我们要留心的是“或者”这个词语,尼尼微王很明白他们和神不是在进行一场交易,做些事去交换生命,因为生命的主权在神手里,唯有祂才能决定人的生与死。神有绝对的自由随己意而行。敬虔的行为和祷告绝不能保证神一定饶恕;神没有赦罪的义务。然而他们仍抱持一线希望,因为四十天是一段时间,也是一个机会,当尼尼微人重新履行人的义务,以仁爱待人,对自己过去的恶行表示弃绝时,盼望神作最后裁决,以怜悯对待他们,并且不发烈怒。
第10节是约拿书其中一个高潮,神的“后悔”较恰当的理解是神“改变原先的决定”,为什么神的心意会改变呢?原来先知的宣讲不是绝对性,而是条件性的,神第一次吩咐约拿宣讲的信息是“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这是一句没有下文的句子,有许多空间容让尼尼微人作回应,约拿在尼尼微宣讲的信息是“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这四十天不是叫尼尼微人全城大逃亡,而是在一段时间让尼尼微人作回应。这里也很奇怪,尼尼微人没想过要逃命,反而是宣讲者约拿先前却逃跑躲避神,真是莫大的讽剌。
约拿心目中的神是只能爱护以色列的神,不能爱异邦,更不能爱以色列的仇敌。我们以为神是“赏善罚恶”、“儆恶惩奸”的,犯罪的人必须要受到惩罚才算是公义,我们把别人悔改的机会都堵死了,变了我们去定人家的赏罚。然而从约拿书这3:10里看到神真实的一面,祂是慈爱、恩典的神,祂珍惜每一条生命,结18:23“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么?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么。”耶18:7-8:“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这是否你认识的耶和华神呢?尼尼微人的经历,是否使你更全面认识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