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本周金句:

“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11:24)

背景:

1. 可11-16章记述了耶稣进入圣城耶路撒冷后的遭遇,也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前,在耶路撒冷的最后一周。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耶稣是在“逾越节前六天”来到伯大尼(约12:1),换言之,耶稣是在星期日进入耶路撒冷。本章所涉及的正是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传道工作,时间为星期日到星期二,共三天。
耶稣在这三天,每晚都是在耶路撒冷城外(如伯大尼)度过,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和圣殿)共有三次之多(可11:11、15、27)。与其他福音书相比,马可的记载最为清晰,可能是要表明耶稣与当时主流犹太教领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本章记载突显了耶稣的王权,分段如下:
a. 荣入圣城(1-11节)
b. 咒诅无花果树(12-14节)
c. 洁净圣殿(12-19节)
d. 从无花果树得教训
i. 无花果树枯干(20-21节)
ii. 延伸的教训(22-26节)
e. 权柄之争(27-33节)

3. 本周经文
a. 在耶稣咒诅无花果树、洁净圣殿之后,无花果树枯干,耶稣就此教导“信心”、“祷告”、“饶恕”的原则(22-26节)。
b. 马可将“咒诅无花果树”和“洁净圣殿”,连在一起,互相解释,又将信心和祷告与无花果树相连,这是其他三卷福音书所没有的,是一种独特的“三文治”式叙事结构。
c. 因此,马可叙述中耶稣有关“祷告”和“信心”的教导,必须放在无花果树被咒诅和洁净圣殿的语境中理解。

思考:通读本章,耶稣关于祷告的教训是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经文解释:

1. 独特结构的含义
马可独特的“三文治结构”记述方式,提醒读经者,耶稣关于祷告和信心的教导,应与无花果树被咒诅和洁净圣殿,联系起来解读。
在马可的叙述里,枯干的无花果树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象征依附圣殿制度、权贵(“贼窝”──17节),甚至依靠圣殿本身,这些悖离神的信仰形态,都将覆灭。
a. 圣殿:犹太人的信仰中心,但却从万国祷告的殿沦为贼窝(17节),是将敬拜神变成“买卖”,从信神变为心玛门。
b. 马可的记述,将建基于信心和祷告的信仰与“圣殿”所代表的生活做出了强烈对比。

2. 耶稣宣告:“你们当信服神”(22节)。耶稣要门徒确立信仰的核心,耶稣强调只有神才是信仰的对象。
信仰神和信仰权贵和制度,展现的是两种完全相悖的信仰生活形态,导致的结果也天壤之别。
23-24节,耶稣教导门徒展开以“信心”为基础的信仰生活。
圣经学者倪柝声认为:23节的信心是恩赐的信心,24节的信心是恩典的信心。这两节的信心,都是根据于22节对神的“信服”。
应当信服神(22节),为何?
仅在在本章叙述中,答案已很明显:
a. 因为祂有能力──祂无所不能(20-24节)
b. 因为祂有恩典──祂无所不给(20-24节)
c. 因为祂有怜悯──祂无所不爱(25-26节)
d. 因为祂有权柄──祂无所不服(27-28节)
e. 因为祂有智慧──祂无所不知(30-33节)

3. 祷告得答应的条件
a. “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
i. 这里也有两个“得着”,一个是“是得着”,一个是“必得着”;
“是得着”,即现在就已得着,“必得着”,乃是将来必要得着。
ii. “得着”的关键在于“只要信”。
先是里面有了“信”,外面才有成就;先是在信心中得着了,然后才看见事实中的得着。信心的祷告,是得着神答应的条件。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思考:对比其他福音书,感受一下,马可的记述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要信服神?

b. “信心”的祷告
i. 信心,并非被任意选为祷告的一个条件,乃是信徒与神之间所有关系的最基本的条件。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
ii. 对神的信心,比那些形形色色、表面化的宗教活动,更能反映真正的“信仰”。信的祷告(24-26节),比种种献祭更得上帝的喜悦。
iii. 耶稣在不同场合中,以不同形式,反复教导:要有信心。
“耶稣对百夫长说:‘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太8:13)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3:18)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太13:58)
iv. 信心的祷告,是信徒该作的事,而叫人得着“所祷告的”,乃是神要作的事;信徒只要作好该作的事──凭信心祷告,神就会作祂该作的──叫我们“得着”。
“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可10:27)
“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可11:23)
v. 即便有疑惑,也可以真诚恳求: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可9:24)
vi. 信心的祷告里,包含着“饶恕”(25-26节)与“合一”。
信徒要与天父和地上的弟兄有良好的关系。
主祷文以“我们”作开始,“我们在天上的父”而不是“我在天上的父”。
祷告不是孤立的,神的子民遍布世界各地,却同属一个国度,一起寻求神的祝福(弗3:14-15)。
信心的祷告,使信徒同归于一。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3:14)

思考:生活中,你是怎么祷告的?什么样的祷告蒙神悦纳的?

回顾内容:

1. 可11章的记载突显了耶稣的王权
进入圣城、咒诅无花果树、洁净圣殿、从无花果树枯干作出教训、宣告权柄。

2. “信心”为基础
在马可“三文治式的叙事手法”中,耶稣在咒诅无花果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插入了耶稣洁净象征犹太人信仰中心的圣殿,指出,以圣殿为中心的宗教体制将要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以敬虔的信心生活为主导的信仰。

省思与讨论:
“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不可按照字面的意思,直接诠释为:只要恳切祷告又真切相信,无论求什么,神必定会应许。这不是对神的真信心,而是相信自己的感觉。耶稣没有教导乱求、妄求。
1. 真实的信靠要以神的话语为基础(罗10:17;约15:7),神借着祂的话彰显祂自己的旨意。
“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
“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15:7)

2. 祷告不不是叫人的旨意行在天上,而是叫神的旨意行在地上。
即使是在信心的根基上,信徒也不能以为,可以随意移动任何“山”,或叫任何“无花果树”枯干。
a. 要照着神的旨意,而不是我们的。
“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约壹5:14)
b.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态度,是信徒祷告的榜样:
“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14:36)

思考:你曾得过神什么样的赏赐?这些赏赐是你所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