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耶稣炽烈的爱

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们继续探讨真正的耶稣系列。第二部分的主题是“耶稣的生平”,现在我们来看“耶稣炽烈的爱”。请各位翻到约翰福音11章32至44节。请听神的话语:

马利亚到了耶稣那里,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说: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 耶稣看见他哭,并看见与他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 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那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耶稣哭了。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其中有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姊姊马大对他说:主阿,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吗?他们就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阿,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

这是神的话语。

我知道通常在复活节才会提及这个神迹,对吗?因为这神迹与复活有关。虽然现在不是复活节,我也希望藉这个资讯让各位知道耶稣是以马内利——与我们同在的神。这段经文显明神道成肉身,以人的样式真实地与我们同在,圣经中实在没有其他经文能比这里描绘得更好。

我们刚才没有念这个故事的前部分,可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因为前面有一节很著名的经文,所以大家常常都会听见。让我们重温一下吧。

约翰福音11章一开始就说拉撒路病了,还交代了拉撒路、马利亚和马大是兄弟姊妹的关系。他们住在一起,耶稣很爱他们。事实上,这里描述耶稣爱他们的用词,表明他们的亲密关系非比寻常。除了彼得、雅各和约翰,圣经再没有提到其他人跟基督有这样亲密的关系。在这章经文首段,我们看见耶稣与他们的关系有多亲密,即使耶稣在远方,他们也打发人把拉撒路生病的消息传给耶稣。

耶稣到了他们那里,可是那时候拉撒路已经死了。耶稣一到,马大和马利亚就起来,马大先跑出去迎接耶稣,说:“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马大所说的这句话跟之后马利亚对耶稣所说的完全一样。在这章经文的前部分,马大说:“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可是,现在他已经死了。”耶稣的回应就是新约里非常著名的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是新约中一节非常著名的经文。然后,耶稣与拉撒路的另一个姊妹马利亚见面。马利亚俯伏在祂脚前,一字不漏再说马大刚说的话:“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可是,耶稣的反应跟刚刚对马大的回应却完全不同。

我们今天所读的经文就是从这里开始,里面有一个重点常常被人忽略。我看过一篇评论这个神迹的注释,然后想了很久;一开始觉得这注释说得有点夸大失实,不过后来却觉得说得不错。注释说:“耶稣给马利亚的回应证明这并非虚构的故事。”此情节并非人所能理解、想象或预计,没有作家会这样编写故事;因为耶稣基督对马利亚所做的,跟刚刚对马大所做的以及祂将要做的事,完全互相矛盾。马大和马利亚所问的问题相同,但在一瞬间耶稣的反应却大相径庭。面对马大,耶稣开口说话;面对马利亚,祂却相对无言,只问道:“你们把他安放在那里﹖”面对马大,耶稣英勇自信地表明祂得胜的大能;面对马利亚,祂却软弱无力、心里悲叹,又甚忧愁。面对马大,耶稣当面纠正她的想法。马大非常沉痛,耶稣说了什么;马大说:“我知道他会死,并在末日时复活,可是现在他死了。”耶稣做了什么?祂当面纠正马大,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你不用等到末日。我在这里,起来吧。”你看,面对马大,耶稣当面纠正她的想法;但面对马利亚,耶稣则完全进入她的心。

你见到什么呢?马利亚俯伏在地,说:“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耶稣看见她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我们稍后会讨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耶稣问:“你们把他安放在那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然后耶稣哭了。祂一句话也没说,跟刚才的反应完全不同。不久之前,你看到一位大有能力、完全掌权的主,现在却变成软弱得发抖的耶稣;因为祂何等恳切地爱这个家庭,祂被卷进悲痛的漩涡中,于是无言以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没有小说作家会安排这样的情节。首先,耶稣对马利亚的反应突然转变,跟刚才对马大的反应完全相反,实在很不合逻辑。再者,耶稣知道自己在一瞬间便会把这丧礼变成欢宴,把葬礼完全改头换面,祂将会带来难以置信的喜乐,那到底为什么祂跟马大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你知道在你面前的谁吗?起来吧。”祂当面纠正马大。那到底为什么耶稣看见马利亚却不跟她说:“只要凭信心等候,你的悲伤会变成喜乐”呢?耶稣并没有这样说,反而祂难过得崩溃了。我们一会儿要讨论的几个词语,意思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强烈多了。

为什么?为什么事情会这样?为什么约翰要告诉我们这件事情?为什么约翰要这样告诉我们?我来解释一下吧:约翰这样说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事情真的这样发生,否则他不会这样写;第二,因为这件事情给我们显明耶稣是谁,并说明祂到世上来要做什么。就是这两点:耶稣是谁以及祂来做什么。

第一,神人二性的耶稣

首先,经文告诉我们耶稣是谁。耶稣拥有神人二性。祂不仅是神,也不仅是人。祂不仅有血肉之躯,也不仅有神的身份。你明白吗?祂是道成肉身的神。有一首诗歌的歌词这样写道:

“……真神披上血肉体,

圣道化身降尘世……”

假如你在自由派教会长大,你知道自由派教会喜欢谈论基督的人性,却无法接受基督拥有完全的神性和威严。他们无法接受基督是广大无边的神,是万物的中心;他们不想提及基督的神性,也不想解释真神的意思。另一方面,假如你在保守派教会长大,你知道保守派教会喜欢谈论基督的神性,却无法理解基督拥有完全的人性。他们好像无法体会耶稣对罪人的包容,无法明白耶稣跟罪人坐席吃饭的心肠,也无法理解耶稣对受伤的人、破碎的人和所有罪人的怜悯。人们接受不了耶稣拥有神人二性,为什么?因为自由派教会所相信的基督只有人性,却没有神性;而保守派教会所相信的基督则只有神性,却没有人性。然而,这两个不同属性的基督没有一个独立存在世上,因为我们的基督同时拥有这两个属性。这一点使很多人惊讶不已。

耶稣向马大和马利亚所做的事也让很多人惊讶不已,因为人们首先看见一位掌管一切的主——这就是保守派教会想看到的神;但接着人们却看见耶稣哭泣,完全无言以对,没有给人任何答案——这就是自由派教会想看到的神。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属性,而耶稣却同时拥有两个属性,因此没有小说作家会这样设计人物。你要么属保守派,要么属自由派,或属两者中间;但耶稣却不在这范围内。你看到吗?这位不是中间派的耶稣,而是完全拥有两个属性的耶稣!两者并没有互相矛盾之处,因为如果耶稣不是完全的神,那么祂便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如果祂不是完全的人,就代表祂的神性不足以让祂成为真正的人。另一方面,如果祂不是完全的神,那么祂的人性也没什么让人惊讶,因为祂的感受并非自发的,而祂的软弱也不是出于自然的。你明白吗?如果祂就像我们一样,如果祂像我们一样只是血肉之驱,那又怎么样?我们都是脆弱的,我们都是软弱的,我们都面对各样困难,但耶稣却甘愿承受这一切;可是,祂其实不必这样。这显明了祂有多伟大。祂的伟大透过其软弱而彰显出来,而祂的谦卑和软弱则透过其伟大而显明。两个属性同时出现,这样便说明了宇宙最大的奥秘,这就是“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的事”。

这就是圣经伟大的地方,圣经不是为了成为神学教科书而写成的。有些人想不通道成肉身的道理,有些人说不相信神可以成为真正的人,或说不相信神可以同时满有能力又完全软弱,在哲学上或信仰上他们也无法相信。我猜你们大概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因为世上没有其他信仰或哲学会相信神可以拥有神人二性。其实我们不必以哲学来理解或相信基督信仰。

我想向你证明一点:你也许不相信神拥有神人二性,但祂正正就是你在困难中所需要的。因为耶稣基督教导我们真理,同时也为我们流泪;没有眼泪的真理或没有真理的眼泪,对你一点益处也没有。你必须同时拥有两者。耶稣见到马大,把真理教导给她。耶稣对马大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祂为何能这样做?因为祂是至高的神,祂知道有真理、盼望和永恒的生命,且清楚知道解决罪恶的方法。祂可以来告诉你世上有真理和盼望。祂知道这一切,因为祂是至高的神。祂可以这样说,因为祂是至高的神。

接着,耶稣见到马利亚,却没有对她说什么真理,只为她流泪。耶稣体会马利亚的感受,与她同哭。祂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祂甘愿成为卑微的人。如果祂只是高高在上,便不会为人流泪;然而,如果祂只是卑微的人,便不能教导真理。有趣的是,除非有一位无限尊贵同时又无限卑微的神,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得医治。你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看到这一点。

只有真理却没有眼泪,或只有眼泪却没有真理,一样没作用。如果有人不带着眼泪,只不停跟我说道理,我根本听不入耳;这就是我刚才说过保守派教会的教导方式。他们说:“这就是答案了。你看到这答案吗?振作起来吧!”这些话我们听不入耳,因为没有眼泪的真理根本没有作用。另一方面,还有自由派教会的教导方式——就是只有眼泪却没有真理。他们说:“有谁知道呢?根本没有答案;谁说有神呢?…..每个人都要自己解决问题,但我们会跟你一起在罪恶面前痛哭。”我告诉你,没有眼泪的真理没有作用,可是没有真理的眼泪不仅没有作用,更没有说服力。你刚说:“根本没有答案”,然后却说:“世上有罪恶,我们要一起为此哀哭”,这听起来有点虚伪,你究竟从何得出这结论呢?谁可以判断罪恶呢?请听,如果没有真理,如果没有神,如果没有永恒,那么死亡只不过是很自然的事而已,为什么会令人感到难过呢?谁可以判断罪恶呢?谁敢抱怨呢?那些人说:“根本没有答案”,接着却说:“要与大家一起哭着面对罪恶”——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没有真理的眼泪,或没有眼泪的真理,都没有作用。你需要的是无限尊贵又无限卑微的那一位。你不相信拥有神人二性的基督,可是你心里一直有个专为祂而设的空处,是任何事物也无法填补的。那个空处从何而来?这就是你要寻找的那位元,你需要祂。除了无限尊贵又无限卑微的那一位,没有别的可以医治你。除了这位降世为人的神,没有别的可以帮助你。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耶稣是谁以及祂来世上要做什么。首先,经文给我们显明耶稣是以马内利——与我们同在的神,让我们看看应该怎样把这真理应用在自己生命中,然后我们继续探讨第二点。

让我们来看看怎样应用这真理。我们有些人倾向保守派的思想,有些人则倾向自由派的思想,这是我们天生的性格。如果你的性格倾向保守派,你会喜欢给予答案而不善于流泪。有人带着困难来找你,你会帮忙他们解决问题。在某程度上,我也是这样的人:朋友向我倾诉,我会为他们详细分析,告诉他们在哪几方面出错,接着给他们建议几个解决方法。他们总是点头说:“嗯,好的。”然后不再回来。有趣的是,他们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就是做不到。耶稣不是那种只求解决问题的人,不是只讲道理,而没有眼泪的人。大家要小心,你们也是只求解决问题的人吗?只擅长说理而不懂流泪、不懂设身处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吗?你是否喜欢向人滔滔不绝地大谈圣经经文呢?

另一方面,有些人则善于感受,而非解决问题。这些人富同情心,很容易体会别人的感受。他们不喜欢给予答案,也不喜欢当面斥责;他们总不会这样做。我希望你知道,我们不像耶稣,所以我们要么是感受型的人,要么是说理型的人,只能是其中一类,因为这是我们天生的性格。然而,你如何知道自己真的在帮助别人呢?你如何知道基督真的在你里面活着呢?你如何知道自己在基督里有活的信心呢?你如何知道基督成形在你心里呢?就是当你能够同时成为这两类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从前不是你里面自然而生的性情,不论是只有答案还是只有眼泪,现在却同时发生了。当你真正明白马大这类人先需要真理,然后眼泪;而马利亚这类人则先需要眼泪,然后真理;那么你便会真正了解马大和马利亚之间的不同。在德国作曲家韩德尔的弥赛亚神曲(Handel’s Messiah)中,有一句说:“祂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这就是耶稣。

第二,耶稣来要战胜罪恶、死亡和痛苦

这段经文也说明了耶稣来到世上要做什么。耶稣哭了,这告诉我们祂是谁;但耶稣发怒,则告诉我们祂来到世上要做什么。耶稣发怒?大概有很多人会问:“经文中哪里提及耶稣发怒呢?”我并非想让大家质疑任何圣经译本,可是我仍要告诉大家,在经文第33和38节中有一个字一直让翻译者非常苦恼,就连译文比较贴切的新译本圣经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第33节说:“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第38节说:“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心里悲叹”原文希腊文的意思是怒哼或怒吼,通常用来形容动物叫声。这个字是形容一种“本能上的愤怒”,难倒很多圣经翻译者。虽然这个字在古希腊文中非常普遍,但在新约中只出现过两次,另一个地方就是在马可福音14章5节。当时,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就向那女人生气”,新译本译作“就责备这女人”,经文描述那几个人怒斥那女人;然而,在约翰福音11章33和38节,却没有这样描述耶稣。你知道为什么吗?我想这是因为翻译者认为在这段经文中说耶稣发怒会引起更多问题,读者看到会说:“怎么可以这样?耶稣怎么会这样悲痛,同时又这样愤怒?”如果你对圣经译本有兴趣,你会发现美国圣经学者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en)的新约翻译——讯息本圣经(The Message)是一本很有胆量的现代圣经译本。它这样说:“耶稣看见他们哭泣,便非常愤怒。”第38节更说:“耶稣怒火中烧,来到坟墓前。”

耶稣基督心里悲痛,同时又非常愤怒。这是因为祂走近拉撒路的坟墓,不是软弱地哭哭啼啼,而是以胜利的姿态走近敌人一样。是什么让祂这般生气?揭晓之前,我想讲两个题外话:第一,如果耶稣基督知道自己将会使拉撒路起死回生,那么祂为什么要哭呢?祂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经文说祂看见每个人都在哭,于是便哭了。然而,祂知道自己将会使他们的哀哭变为喜乐。如果祂只是想到拉撒路、马大和马利亚,祂的情绪不会那么激动。因此,祂思想的不仅是他们而已,而祂的神性和人性也在此同时显现了。因为祂是人,祂深爱那些人;因为祂是神,能看透万事,所以看得见并感受到死亡带来的混乱、凄楚和眼泪。耶稣知道自己在阻止葬礼进行,祂知道自己有能力阻止葬礼进行并将之变成喜乐。不过,祂看穿了历史,祂看到无数祂无法阻止的葬礼。祂无法参与每一个葬礼。祂不仅看见马大和马利亚哀哭,还看见世上所有人哀哭。

你曾否在棺木旁痛哭?如果你未曾在葬礼上悲痛哀哭,未曾像马大和马利亚一样在棺木旁哭泣,而将来若有机会,耶稣也必看见你的哀痛。有一天我也会在我太太的棺木旁哀哭,或者她会在我的棺木旁哀哭。然后呢?我们看看第36节,经文说在旁的人看见耶稣哭泣,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我发现祂不仅为了拉撒路哭泣,也不仅为了马大和马利亚哭泣。祂知道自己将施行神迹,展示祂战胜死亡的大能和荣耀;因此纯粹这件事根本不会让耶稣这般激动,甚至悲痛落泪。其实,耶稣想到我们每一个人。若我有一天真的在我太太的棺木旁哀哭,那么我要看到经文第36节说的并非“祂爱拉撒路是何等恳切”,而是“祂爱我是何等恳切,祂爱我太太是何等恳切”。耶稣哭泣是因为看见我们并深爱我们,而非单纯地哭而已。

我不需要一位元只在坟墓前哭泣的神,我不需要一位元只会哭泣的神;我不单单需要眼泪,还需要更多东西。拉撒路死后,耶稣才来到。耶稣因什么事而发怒呢?祂并非因以下两个原因而发怒。祂不是因为人们哭泣,所以发怒。祂哭了,并非为了他们的悲痛,也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死亡。祂走近死亡,而且将要跟死亡争战,因此心里非常愤怒。你也许会问:“争战在哪里?祂在十字架上走近死亡,这不是一场大战吗?”一方面是,一方面不是。答案就在后面的经文45至53节中。这神迹发生以后,45至47节随即说:“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作的事,就多有信他的;但其中也有去见法利赛人的,将耶稣所作的事告诉他们。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53节说:“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耶稣知道祂若使拉撒路复活,成就这惊人的神迹,其实就是在催逼敌人下手。祂知道:“我若使拉撒路起来,那么我将会亲手埋葬自己。唯一能改写这场葬礼的方法,就是要成就我的葬礼;唯一能使他复活的方法,就是签下我的死亡证。”

约翰按照历史,如实记载当时的情形。耶稣知道这只是个开始,祂看到的不仅是拉撒路。还记得刚刚说,仅仅想到拉撒路并不会让祂这样哭泣,不会让祂这样生气;祂看到的是我们。祂知道要改写我们每个人的葬礼,唯一的方法就是祂代我们承受这一切。祂实际上就像跟死亡对话一样;死亡说:“我们原本河水不犯井水,但你现在带走拉撒路,所以我要把你埋葬。”耶稣说:“来吧。”为了爱——就是那份炽热的爱,祂向死亡怒吼。

如果你有孩子,你会把一切都给他;若你发现有人引诱你的孩子吸毒,你会非常生气。如果你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画了一幅画;你将自己的杰作挂在墙上,然后发现有人把它涂污了,你会非常生气。愤怒是爱的记号。当你所爱的受到威胁,那么爱越深,怒气便会越大。耶稣不仅看见马大和马利亚在棺木旁哭泣,更看见我们所有人在棺木旁哭泣;因为祂深爱我们,所以祂不仅哭泣,甚至发怒了。当祂来到坟墓前,说:“拉撒路出来”,其实也正为自己的死而悲叹。“我下沉,才能救拔你;我受死埋葬,才能使你得救。”我要告诉你,即使拉撒路快将复活,也无法驱走耶稣心里的悲痛。同样地,尽管耶稣知道自己会复活,也不能压倒将要经历的事所带来的悲叹。死亡如无可阻挡的利剑正向祂逼近,而祂也逐步走近迎接。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收听了之前几个节目,应该记得我说过:耶稣在每一个婚筵上都会想到自己的婚筵,思想自己如何受死、如何为婚筵预备葡萄酒。至于在每一个葬礼上,祂也想到自己的葬礼。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不管祂到哪里去,思想的都是我和你。祂到世上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为我们受死。你看到祂有多爱你吗?

最后,我来谈谈如何应用这真理。这段经文含义深邃,虽然我们今天不够时间深入探讨,但还是可以学到如何面对苦难、如何面对罪恶、如何面对你身边的破碎生命、如何面对自己的破碎生命。耶稣基督向死亡发怒,然后靠近它;祂向罪恶发怒,然后又走近它。祂一边怒吼,一边走到坟前,当然有眼泪和心酸,可是还有愤怒。祂逐步走近。

第三,不要压抑情感

耶稣没有恼怒的那两件事情,其实跟令祂生气的事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首先,祂没有因人们哭泣而生气,也没有因他们崩溃而生气。这说明当你在生命中或别人的生命中遇到罪恶和苦难,第一件绝不可做的事就是压抑自己的情感。耶稣没有因他们哭泣而发怒。事实上,第33节说的“哭”字指的并非呜咽而已,而是嚎啕大哭;但祂没有因他们哭泣而生气。

压抑情感或称为禁欲主义,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东方哲学认为死亡是一种幻觉,因为个人存在也是一种幻觉。因此,死亡或苦难到来,也是一种幻觉;你要保持静谧、平静,别让其他东西拖垮你。耶稣并不是这样的。唯有耶稣有权柄这样宣告:

“别温驯地步入美好的夜,

愤怒、愤怒地抗拒濒死光焰。”

耶稣没有压抑情感。

我要告诉你,耶稣也绝对不主张另一种禁欲主义,我称之为“保守派基督徒的禁欲主义”。信奉这主义的人在生命中遇到问题,会引用圣经经文对自己说:“崩溃、哭泣就是信心不足;我要坚强,因为我有信心。”然而,他们其实一点都不懂得何为信心。你相信自己的能力撑得住,这就是信心吗?什么是信心?信心就是相信神的恩典,不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耶稣没有因人们嚎啕大哭而发怒,因此,以压抑方式面对苦难其实就是草率地提出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说:“苦难是自然的事,所有事情都有原因,我不会让它影响我。”这种草率提出简单答案的方式,绝非耶稣面对苦难的方式。耶稣哭了,且极其愤怒。祂没有恼怒人们,也没有恼怒自己。

当你面对罪恶或遭遇苦难,或你最亲密的人过世,你会向神发怒吗?你会否说:“为何神不动动指头,阻止那些事情发生呢?”神可以这样做。耶稣基督一次又一次意识到自己是神,也表明自己是神;可是当祂走近朋友的坟墓,祂不是恼怒自己,而是恼怒死亡。这是什么意思呢?有很多神学论著都证明耶稣发怒并非因为自己,而是因为死亡。这就是说死亡并不是出于神的,这样的世界也不是祂所创造的;可是祂仍有权能动动指头,挪去所有苦难和死亡。我们刚刚说过苦难和死亡并不是出于神的,也不是祂所创造,那么苦难和死亡从何而来?圣经说,苦难和死亡是从罪恶而来、从叛逆而来、从宇宙败坏而来。苦难和死亡出现,是因为我们叛逆神,不认祂为我们的主。耶稣向死亡发怒,证明死亡并非从祂而来;然而,祂有能力动动指头,挪去世上一切死亡和苦难吗?当然有!如果你希望耶稣挪去死亡和苦难,祂可以这样做,但我们也会因此一同灭亡。我们的罪创造了一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你越深爱,便会越痛苦。

英国著名学者、作家及神学家鲁益师(C.S. Lewis)曾说:“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心碎,这很简单,什么都不要爱就可以了。”他指出:你付出的爱越多,与人的关系便越深,他们给你的伤害也越大;你越深爱,便会越痛苦;你爱神越深,所受的痛苦便会越大。如果你顺从神,你便会受痛苦;如果你如实说出真相,不为了逃避痛苦而说谎,那么你便要承受痛苦。在今日这个世界中生活,如果你想付出爱,便要承受痛苦。事实证明世界上付出爱最多的人,所受的伤害也是最大的;但耶稣没有因此而恼怒自己,因为这样的世界不是神所造的。如果神只是完全圣洁的神,那么祂只需动动指头,便可消灭所有罪恶和痛苦——也就是把我们所有人消灭;而如果祂只想消灭罪恶和痛苦,不想我们被毁,那么祂便要亲自降世为众人代罪受死。

当你遇到苦难,你说:“我恼怒神。”那么耶稣要恼怒谁呢?比起我们,祂更有理由恼怒我们;可是祂没有恼怒我们,也没有恼怒自己。祂恼怒的是死亡。祂赦免我们,并知道唯一能够拯救我们的方法,就是亲身担当我们的痛苦,祂死在十字架上,祂借着牺牲和受苦来救赎我们。耶稣基督并没有只伸手赶走我们的痛苦,因为祂若这样做,其实是伸手赶走我们。所有付出爱的人也要受苦,尽管是耶稣也无法避免。受苦会使你更深爱,深爱会使你更痛苦;这就是关键所在。不过,如果你真的像鲁益师那样说:“你若不想让自己心碎,就把你的心藏在盒子里,别让它爱任何人或事。在盒子里,它便不会受伤。没有什么可以打破它、刺穿它或救赎它”,那么没有什么可以救赎你的心。

宇宙中唯一能让你避开痛苦的地方就是地狱,因为只有在那里你的心才能刚硬得不再爱任何东西,然后你当然不会感受到任何人的伤痛。可是,你的心却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你要承受得不到救赎的痛苦、承受被毁灭的痛苦。如果你爱神也爱人,那么你受苦的同时也会希望参与神救赎的工作,一起拯救失丧的灵魂。你怎样确知这事情在你生命中发生呢?当你遇到苦难,不要恼怒自己,因为耶稣已赦免你;也不要恼怒耶稣,因为祂已进入你的心,明白你、体谅你。痛苦不是祂的意思,祂已赦免你并将自己给你。我们作为基督徒,需要恼怒所有苦难,但千万不要压抑情感,别堕入绝望之中。你说:“噢,没关系。”或说:“放弃吧,神这样做很邪恶。”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是过于简单的答案。相反,我们应该走出去,像耶稣一样向苦难发怒。耶稣恼怒。我们应该恼怒贫穷,因此教会要捐献;我们应该恼怒疾病……我们应该恼怒这些东西,但同时也要以“真理”和“眼泪”服侍,因此我们便在基督里有份。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赎,怎能逃罪呢?

我们同心祷告。

亲爱的天父,今天的资讯要结束了,可是求袮继续透过这经文和真理教导我们。主啊,感谢袮,因为罪恶和死亡都并不是出于你,现在袮完全掌权了;透过耶稣基督所经历的软弱和痛苦,袮已完全掌权而且确实消灭了死亡和痛苦,同时使我们不至灭亡。

主啊,我越思想这真理,就越感到惊讶;我越看得清楚,就越感到它的奥妙。恳求你让所有听众朋友都看得见袮儿子的神人二性,并且相信祂;使所有听到这资讯的人都明白:我们若相信祂,祂便会使我们重生并使我们与袮的关系复和。没有任何东西能毁坏这关系,即使是死亡也不能。求主赐给我们耶稣的真理和耶稣的眼泪,求主改变我们,使我们更像袮的儿子。奉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