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不知道你作过哪些重大抉择,使你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义无反顾、感到满足的?实在,人生充满了一连串的选择。像是吃喝喜好、升学、就业、友谊、爱情、婚姻等等。往往我们的选择,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将来。所以有些人面对选择要下决定,就花上相当大的气力。这次我们介绍的小人物,正是如此。马可福音10:17-22,记录着他遇上的大事情,就是要做一个相当重要的选择。这个小人物是个年轻的官(马太福音19:20、路加福音18:18)。他可能是法利赛人的领袖,可能是会堂的主管,也可能是犹太人的长老。作为群体里的宗教领袖,他必定具备相当的聪明和工作能力。

年轻的官来请教耶稣,当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个很看重道德操守的人,似乎也很愿意去寻找真理,以继续修身养性,并且他有见识,知道耶稣的言行身教。以致他一听到耶稣在路上走着,就跑过去跪在耶稣面前,说:“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从他对耶稣的称谓,可以估计这年轻的宗教领袖知道耶稣是良善的,能够忠心遵守律例规条。他也想从比他更良善老师学习修炼身心。好一句“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表达他渴望得救,而且愿意为此尽上自己一切的努力──为了进神的国,他一定会做当做的事。

他不但熟识犹太的律法,并且从小都遵守

然后,他听见耶稣说除了神以外,没有谁是良善的。也就是:只有神才是良善的。他还没有来得及用心思想耶稣这话的意思,继续在他律法主义的思维框框里徘徊。

马上,他以耶稣说的犹太律法行为规范来量度自己。耶稣说的那些诫命律法他是知道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他听见耶稣说知道自己晓得诫命。然而他依然希望向耶稣申告,自己不只是在头脑认知上晓得诫命,他更是早就已经在行为上实行诫命、忠于律法了。他向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

耶稣的一番话,出乎他的意料,也让他极之为难

他看着耶稣,耶稣以充满爱的目光看着他。或许他想:耶稣就要对我说:“你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从小就已经循规蹈矩遵守律法,既然是这样,那么,你当然可以得救,进天国,承受永生啦!”他看着耶稣,耶稣看他的眼光多么满有慈爱。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耶稣接下来对他说的话:“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大事不妙!耶稣这番话对他来说真是晴天霹雳!变卖一切?分给穷人?积宝在天?跟从耶稣?这一切全部在他想像以外,完全跳出了他的思维模式。不在律法之内,也不用自己的努力。他实在觉得自己已经不错,想问自己还需要做些什么好事,居然耶稣告诉他他没有做的事,还要他放弃自己的一切,全然跟耶稣,靠耶稣。

他绝对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是,他是称呼耶稣为良善的夫子,承认耶稣是良善的老师;是,他是想知道当做什么可以得救,可是当惟一良善的那位说出真实正确的答案,他却感到沉重为难。他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有地位,有权力,有钱,有名誉,有所属的上层群体。然而当下,良善的这位,竟然叫他变卖一切、分给穷人、积宝在天、跟从他!而且自己还年轻!

这位“产业很多”的年轻人怎么选择他的人生呢?

他该怎么选择呢?一边是看起来美好的名声、安舒的生活、大量的财富、华丽的人生;另一边,是跟随那惟一的良善者,听惟一良善者的吩咐,做良善透底的事,靠惟一良善者进入天国。他该怎么办呢?一个绝对不容易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决定呢?

经文记述,这个年轻的宗教领袖非常忧愁(路加福音18:23),最后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马太福音19:22)。从此我们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不知道他的事,他有没有再问别人什么是良善,或者该怎样靠自己做到完美的良善。我们只知道耶稣爱他,曾经呼召他,而他选择离开耶稣。所以他的名字没有被记在生命册上,天堂也没有他的位置,实在可惜。我们想起另一位财主撒该,因真诚投靠耶稣,欢喜接待耶稣,生命喜乐,并主动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四倍偿还曾经讹诈的人。

总结

确实,一个人就是再能干、再优秀、再有钱、道德感再强,如果不听那惟一良善者的指引去得永生,却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想法进天国,最后也无法得着丰盛生命、无法得救。须知道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从神而来。祂希望我们跳出自己的思想框框,放下自己的主权,让祂来指引我们人生的路。这样我们必从祂承受神的国,也知道什么是良善,结出良善的果子。

我们一同祷告:“慈爱的天父,谢谢你让我们从耶稣基督看见什么是良善。求帮助我们,在生活各层面放下自己的想法,放下自己看为是宝的东西,听从主的吩咐,选择良善,靠着你结出良善的果子。祷告奉主耶稣基督圣名祈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