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句:逃亡埃及,约瑟顺服主命
太2:13-14:“他们去后,有主的使者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寻找小孩子,要除灭他。’约瑟就起来,夜间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埃及去,”
1. 大希律杀婴:在主前40年被罗马元老院册封为犹太人的王,但实际统治时间是从主前37至4年。历史学家称他是个多疑复杂的人。因充满恐惧,曾下令处死所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他不能接受有另一个王出现。所以下令杀害二岁以下的男婴。当时伯利恒是小城,人口不多,史学家推断大约几个至几十个小婴孩,死在希律刀下。
2. 约瑟:天使曾在约瑟梦里显现。现在再次通过梦境吩咐约瑟带全家逃到埃及,躲避希律追杀。约瑟立刻听从。约瑟是个敬虔的义人。因为信神,就把未婚怀孕的马利亚娶过来,又要肩付照顾保护她和耶稣的重任。甚至,现在更成了难民,在夜间带着全家逃难到老远的埃及。那可是一趟非常艰辛的旅程。可是,当他知道神的旨意,就马上就遵行。纵使要忍受很多的痛苦和羞辱。每一次他都信而顺服。他实在是历代信徒的好榜样。
3. 神的供应:逃难的时候,博士送来的黄金等礼物,正好成为他们路费和生活费。什么时候神给我们一个命令,什么时候他就会赐我们顺服所需的恩典。他从不误事,全然可靠。
第21句:希律王死了
太2:15:“住在那里,直到希律死了。这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
1. 大希律一生:充满斗争、阴谋和恐惧,杀了很多家人。希律的父亲是以东人,可是被逼接受割礼,加入犹太教。为稳固权力,希律娶了一位犹太女子为妻。可是犹太人没有因此认可希律是犹太人的王。为讨好犹太人,巩固地位,希律重建圣殿、盖剧院和罗马斗兽场,为讨好撒马利亚人,重建撒马利亚城(改名为色巴斯城)。为得国际名望,他向大马士革、泰尔(推罗)、西顿、安提阿、雅典、罗德斯(爱琴海的罗得岛)等地捐赠建筑。可希律用来捐助给各国建筑的钱,连同在本地各处兴建浩大工程的钱、以及向罗马保护者进项的钱,其实全都来自犹太百姓的纳税。他课的重税使犹太百姓苦不堪言。
2. 希律一生贪恋权力,甚至为权力舍弃亲情,实在可悲。而且他死得非常痛苦。当他听到新生王降生的消息,年近七十。这时他恶疾缠身(从现代医学看约瑟夫的记录,希律很可能是患了极恶的肝癌和大肠癌等顽疾),病入膏肓。他本有机会向救罪人的新生王认罪悔改,可惜他非但没有把握机会拜见耶稣,还想要杀死他。
3. 应用:希律一生都在谋算如何巩固王位。今天,我们要问自己: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我正为什么事情努力?面对耶稣这位救主和生命的主,我是否常常乐意去亲近他,从他领受召命去建立生命,还是会像希律那样,因为自我中心而要除掉圣灵微声的提醒?
第22句:住拿撒勒,耶稣成长地
太2:21-23:“约瑟就起来,把小孩子和他母亲带到以色列地去;只因听见亚基老接着他父亲希律作了犹太王,就怕往那里去,又在梦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内去了,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里。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
1. 希律王死后,天使指示约瑟一家离开埃及。这时大希律管理的地区分别由他三个儿子管治:其中加利利和比利亚由希律安提帕统治;犹太、撒马利亚和以土买由希律亚基老统治。本来约瑟想带家人回犹太或伯利恒,但亚基老出名残暴、喜欢杀人、喜怒无常,结果天使指示约瑟去拿撒勒定居。不少犹太人误以为耶稣在拿撒勒出生,但其实他只是搬到那里、住在那里,在那里长大。
2. 拿撒勒:“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6)从拿但业这句话,就知道拿撒勒的形象不怎么样。同样,耶稣时代,南面的犹太人看不起北面的加利利人。原来,拿撒勒是加利利其中的一个很细小的穷乡僻壤。那里从没出过什么名人或先知。旧约从未提过这地方。这位于山上的小镇能提供的耕地很少,因此能为居民提供的收入就非常有限。当地人很贫穷。试想:耶稣降生第八天后,马利亚和约瑟是拿什么献祭呢?就是一对斑鸠或是雏鸽子。据利12:8,这是穷人所献的祭物。
3. 马太福音有关耶稣称为拿撒勒人的预言:太2:23:“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其中“他将称为拿撒勒人”,在旧约找不到完全对应的经文。有学者解释:“拿撒勒”(Nazareth)与希伯来文的“枝子”“נֵצֶר”(netzer)发音相近。赛11:1这样说:“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netzer)必结果实”。这里的枝子是指向弥撒亚。因此,“拿撒勒”就与赛11:1的“枝子”形成语音联系。这种解释是语音联想(wordplay),在犹太文学中相当常见。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太2:23所说的应验可能不只是语音联想,而可能是总结性预言──指先知(不只一个)曾预言,耶稣将来自一个被人藐视的背景(例如来自拿撒勒)。
反思
耶稣住贫穷的拿撒勒,在那里成长,值得我们深思。神的儿子,本来富足,却为我们成了贫穷。主耶稣甘愿这样卑微,与穷苦大众一起成长,并且一住就住了差不多三十年?这给你什么启发?
第23句:三十岁,开展事工
路3:23:“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三十岁。”
1. 三十岁:犹太文化里三十岁也是个很重要的岁数。虽然犹太男子在十三岁就享有成年人的权利,但是他们要到三十岁才被认为真正成熟。民4:1-3、21-23、47记述利未人三十岁开始在会幕工作。也有一些圣经学者认为:耶稣三十岁才出来传道,是因为养父约瑟早死,耶稣最少有四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要照顾(可6:3),因此耶稣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直到他们长大为止。有什么证据显示约瑟早死呢?其实是从经文中推断的。例如:迦拿婚宴并没有提到约瑟被邀请。按理,如果若约瑟还在,他必定会被请赴席。此外,在耶稣十二岁在圣殿里听道那件事之后,圣经就没有再提到约瑟。
2. 天父安排的时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在圣经里,我们看到神往往用很长的时间去塑造和装备一个人,让他到了神所定的时候,可以成为神合用的器皿。我们现在不一定清楚神给我们人生的召命,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学习忠心地做好目前的本分,包括对家人的责任,到了神所定的时候,他会把工作交托我们。
第24句:受洗约旦河,与人认同
太3:13-17:“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1. 约翰所传的是悔改的洗礼:接受洗礼要表明愿意承认自己的罪,悔改归向神,以逃避将来的愤怒。
2. 耶稣受洗的原因:耶稣生来无罪,无需悔改;他是完全顺服父神的神儿子(来5:8-9;约17:4),完全蒙父喜悦(太3:17),为什么还要受洗?
2.1. 耶稣是以人的身分来看待自己。他说“要尽诸般的义”,其中“尽”有达成、应验、满足、成全之意。耶稣认为,他应当完全遵行神的旨意,以达成神公义的要求。在犹太文化中,若要成为义人并事奉神,就必须履行割礼、献祭、洗礼等传统。耶稣愿意与人认同,遵循这些规定,因此接受洗礼。
2.2. 正因他愿意与人认同,耶稣这位本无瑕疵、无罪的基督,借由受洗,公开表明他愿意站在罪人的地位上,宣示人类需要悔改、寻求在神里的新生命。正如赛53:11所预言的:他甘愿成为义仆(尽诸般的义),情愿为我们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甚至担当我们的罪。
2.3. 耶稣受洗不仅是为了与人认同,也完成了“约翰先锋身分的宣告”,并确立了“耶稣弥赛亚身分的彰显”。借由为耶稣施洗,先锋约翰向众人宣告:耶稣就是他们所等待的那位弥赛亚,他将用“圣灵与火”为人施洗(太3:11),并且是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羔羊(约1:29)。
3. 总结:耶稣受洗,得到父神喜悦,圣灵确认。耶稣受洗之后,神的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同时出现。太3:16-17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看见神的灵降下,仿佛鸽子落在他身上。这时,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爱的。”
4. 耶稣受洗之后,就开始正式公开传道。
思考
耶稣出生在肮脏的马槽,童年逃难,在穷乡僻壤拿撒勒长大,可能早年就丧父,明明是伟大的神,却谦卑到认同罪人,去找约翰受洗……耶稣这些经历和选择,给你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