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集节目,我们认识了不同学习障碍孩子所面对的状况,包括生理、神经学基础对他们的影响,因先天的学习能力有异于其他人,而造成成长、心理、社交上的发展困难。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打好人生的基础,健康发展、可以照顾好自己与独立生活。
圣经对于我们担任父母及培育教育子女的策略上,有什么指引呢?
在马可福音10:13-16中,耶稣斥责门徒阻挡小孩,耶稣爱众小孩,也乐意为他们祝福。马可福音的故事是这样:“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于是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祝福。”
耶稣喜爱单纯的小孩,反而斥责门徒及成人,原因有四个:
1. 孩子需要爱、接纳和关心。
2. 孩子的思想单纯,未受世界的污染,孩子的清心,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3. 孩子是无辜的,世界喜欢将人分类、标签,孩子不会将人标签、判断。
4. 在爱的基础下,孩子的信和爱很直接。
我们要反省现今世代的管教,往往将行为、切合世界的价值观订立为管教的目标,而吹嘘一系列的心态,例如:在起跑线,用上数百万培育孩子等扭曲价值观。在主耶稣的年代,由于孩童没有生产力,因而被社会看作是无价值、低下的群体。然而,主耶稣却拣选当时被人轻看的群体(小孩子),因他们拥有的单纯、直接的心作为进入天国的条件。如今,世界没有对普遍的孩子进行贬抑,但是世界的价值观却以成就、成绩去衡量孩子的价值,我们实在要反省,于这高举外显成就的世界里,社会是否同样用了标签、判断、贬低的目光去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呢?
首先,我们需要确立教养的目标──不是做世界的出品,而是做上帝美好的杰作。
以弗所书2:10是这样说的:“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界,都有上帝美好的心意,美国基督教作家邵德芳在其自传故事中表示:“每个人来到世界都带有来自上帝的密令,接着我们努力的过我们的一生,这密令并不是我们要成为什么伟大的名人、医生、律师,而是寻找存在的精神力量与存在方式,按上帝给我们的潜能,以上帝的美善过好每一天,回去见主面的时候,就会知道我人生的足迹与那封密令有什么分别?”
所以,我们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不是次货、下等货,他们都有上帝给他生命的美好、美善,我们要一起彼此成就生命。所以,家长的角色是陪伴与支持孩子寻回自己的潜能,发挥上帝给他的独特及优点。谁说他们到来世界是一种负累?他们到来世界,不是叫我们这些自己认为自己是优越的谦卑下来吗?他们的简单、直接不是让我们回到单纯的初心看世界吗?是否这个世界太过挤压人们,太多要求、准则,而孩子的障碍是文明世界的另一种压迫?
面对这世界的无穷尽要求,以成功为首的标准,我们要认清我们对学习障碍的误解。
智障、学习障碍等名词,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而量化的测量智能源自于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优生学之父高尔顿,他试图藉由测量人的体能和感官灵敏程度来得出智力,却终究徒劳无功。其后,建立智力测验原型的是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奈、维克多·亨利和西奥多·西蒙,他们一起发表专注于语言能力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他的研究长期被冷落,直到二十世纪初,因为当时英国需要实施国民义务教育政策,故有关测验量表用来区分正常学童和智能不足的学童。因此,智能测验及后来发展出测试各种学习问题的工具,都是围绕教育系统而设,以便将有异于正常的学童分类,正面来就分类是给予支持、协助,但另一边,却做成不少负面的标签、歧视、排斥的危机。这正是各位家长所面对的处境──当发现孩子有学习问题时,面对的是一连串无情的评估被判断为有发展问题/障碍的压力,似乎是将孩子划分为有问题、低于常人、与主流出现差异。
患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从世界的角度看起来,是较为异样、异类的,但是从上帝的国看来,他们绝不是低等的。许多患有学习障碍的人,如果我们能扩大对他们的理解,你会发现他们的能力,部分是与我们无异,部分却比我们更优胜。例如:
1. 英国天才艺术家史蒂芬‧威尔夏三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直到五岁才开口说话,但他却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超凡的绘画天赋,仅仅看过城市全景一眼,就能凭记忆画出颇具细节的城市景观。
2. 天宝·格兰丁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小时候被诊断为自闭症时医生建议送她到收容所。当时她的父母没有认同医生的建议,用心培育她。因她拥有独特观察动物的能力,现在她已成为动物科学界的领导人物,人们更根据她的生平制作了传记片《自闭历程》,她还被《时代》杂志评为一百位最有影响力的人。
在撒母耳记上16:7说:“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所以各位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曾被评估为有学习障碍而灰心,反而,更需要用爱心作管教,教导他们成为社会上有价值的人。
大家有没有做视力检查的经验?在视力检查中,我们会被要求分辨于红色及绿色验眼版面上的清晰度。如果我们就孩子的障碍进行验眼,不知道你是以下那一个状况?
1. 想像一下验眼荧光幕上左面的红色版面,就好像是看孩子的目光──你会不会看孩子的障碍是行为问题、觉得他是古怪、缺陷、无法救、是一个负担?
2. 验眼荧光幕的右边是绿色,就好像是反映他们的行为问题背后有未表达的情感、思维、观点,学习步伐及方法与常人不同、拥有未被发现的特别能力。
因此,从表面看,他们的价值于世界的价值观中,是一群低下价值的人;可是,用上帝的目光看,他们的障碍是提醒我们不要用“外貌”去判断他们,而是像耶和华一样看内心、看内里。
令我们反省到,在神的国度里,谦卑、卑微的人都被重视。马太福音23:12:“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雅各书4:6又说:但他赐更多的恩典,所以经上说:“但他赐更多的恩典,所以经上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神是拥抱小孩、卑微的人的上帝。
我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又是怎样的?
1. 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以弗所书6:4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有时候,孩子的问题行为、脾气之形成,是因为我们抱持着太多要求、标准去规范、趋迫他们跟着世界的轨迹,以致我们于管教上,与孩子产生许多磨擦与冲突,惹起孩子的压力及情绪。圣经提醒我们:“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因此,管教的目标不是迎合世界的管教,而是按上帝的教导、教训、警戒孩子。
2. 按圣经的原则随时管教,增进待人处事的智慧,避免娇纵
箴言23:14:“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箴言29:15:“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
爱是管教的基础,但是凡你所爱的,都必须有管教。
3. 心存怜悯
在旧约圣经里,用不同的字表达“怜悯”,意思包括──“忠诚”、“怜恤”、“怜悯”、“施恩”等意义;在新约圣经中,大多以希腊文Charis(恩典)这个字来表达怜悯,于四福音中,耶稣常常怜悯那些穷苦的、贫困的、以及孤儿寡妇;最大的怜悯,是神借着祂儿子耶稣基督为罪人预备救恩,把我们从无助无望的罪中拯救,实践了最大最深的怜悯和慈心。
因此,在管教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怜悯的心,明白那些学习障碍的特征如何影响孩子的生活,以及功利的世界如何压迫着孩子的成长。当我们能够真正接纳孩子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有动力面对当前的困难,以及产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爱为基础,建立爱的土壤
斯坦利·格林斯潘医生用树的比喻孩子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对儿主发展的新理解。试想象一棵树的茁壮成长,有赖多个因素,格林斯潘医生就用树的概念作出比喻,他认为:
a. 树根:代表了孩子的生理系统,通过他们听到、看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东西来认识这个世界。
b. 树干:代表儿童的功能性情绪发展阶段,换而言之是在学业和社交方面成长的思维能力,就是阅读、写作、做数学和组织工作的基本能力。
c. 树枝:则比喻为较深层次的认知学习能力。
d. 土壤:化表成长的环境、关系:树根与树干得以良好发展,必须要拥有肥沃的土壤,这就是爱与关系的基础。只有好的土壤才能令植第的根部健康,以致树干稳固生长,再发展出树枝,最后结出果子。
学习树的概念不是只看孩子发展的表面成效及症状,而是进一步描述导致发展出现缺失的因素,然后需要回到发展的基础(如家庭关系、气氛、互动模式)作为成长的根基。
研究更发现,驱使一个人脑部及认知发展的因素,并不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与技巧,而是情感互动──尤其是幼儿及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单是趋迫他们建立高层次的认知学习,并不能促使他成功学习。反之,拥有稳定的情感系统,良好的亲子互动,却能剌激孩子的脑部发展。因此,建立以爱为基础之爱的土壤,必须促进优质的亲子互动。具体来说是透过与孩子同步的游戏时间(称为地板时间),与孩子充分连系、互动,以致激活孩子的情感发展为基础,让树干得以发展,逐步建立商层次的认知能力。
5. 以信仰为基石支柱
要建立爱的土壤,必须有耶稣的爱在当中。
在这混乱的世代中,是非黑白模糊不清,在管教孩子的时候,紧记要以信仰的承传为基石。这点亦回应了于不同学习障碍的特质中,许多都提醒我们,患有自闭症、专汪力不足与过度活跃症、阅读障碍及智能缺损的孩子,往往因能力低于一般人而面对许多自尊感、自我形象的冲击。如果能够在他们的人生中,以耶稣为他们的知心友,圣灵保惠师成为他们的明灯,上帝成为他们公义的主,让他们有教会群体爱的支持及勉励,圣经成为品格的指路灯,就能够让他们行在神的教导中,到老也不会偏离,自然在人生中可以减省许多“走歪路”的困扰。
6. 要以三方支持为介入方针
所谓的三方支援,意思是指:
a. 家庭支持系统:
i. 包括父母及家庭内的人,提供教养、生活指导、情感支持、德育教导的基础;
ii. 与此同时,他是每一个人的避风港,当面对生活的困难、压力时,成为彼此的“避风港”及“补给站”;
iii. 他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亦是永久的平台;
iv. 因此,家庭要成为照顾、培育、教导、情感支援的体系。
b. 社会支援系统:
i. 宏观指社会、学校、教会群体等社会系统;
ii. 这是每个人在离开家庭,向外延伸的地方;
iii. 学习障碍的患者,往往在社交、学习社会规则上出现困难;
iv. 因此,由年幼开始,父母就必须引导孩子延展其生活接触点至外面的社群,好让于现实的生活环境中,体验及学习实践家庭所教导的技能。
c. 个人系统:
i. 个人的能力包括沟通、情绪管理、生活规划、社交能力等生活技能;
ii. 具体的能力建立包括:自理、解难、情绪辨别与管理、时间运用、理财、规划生活流程等功能。
以上的三个系统,就好像三个交迭的圆形,每个系统内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建立及发展的历程,但亦会彼此连系,互为影响。三方的支持理念,是由于孩子往往于向外发展的过程中,遇上内在及向外实践时的困难,如果只有家庭的支持及协助,就未能充分提供机会及真实的环境作为成长的平台。例如:
自闭症的孩子于家中的习惯、解难模式,未能转化普及应用于学校的环境,因此,家长便能够担任孩子(即个人)及学校(即社会)的桥梁作沟通、信息分享,目的是促进学校内的人共同支持及促进孩子的成长。
又例如,当过动症学童在学校发生偷窃的行为时,需要家长与校方一同制定行为介入及培育的计划,并以教育、品格指导,以最大利益共同管教及指引学童的成长及发展。
三方的支持彷佛形成一个铁三角,彼此拥有独立的功能之时,亦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支持孩子的发展。
来到节目的尾声,我特别读出腓立比书2:5-8作为我们的勉励,勉励大家以基督的爱、基督的心、基督的眼光看孩子:“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主的工作是永不止息的,今天再一次请到胡老师分享教导孩子时的心得、如何与外界群体沟通,以达致管教的最佳效果。请留心聆听她的分享,盼她的经历成为大家的心灵、灵性上的补给品。
胡老师的分享
1. 我知道胡老师也有一个特殊需要的孩子,您是怎样教养他呢?
我的儿子今年十七岁。在过去十七年教养他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当然非常爱孩子,但我发现自己是用一种传统式、权威的方法教养他,即是我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要求他跟着我的方法去做,孩子要是做到我对他的期望,那我才会爱他。结果在前十年的教养当中跟孩子有非常多的冲突。因为他是一名特殊需要的孩子,所以我们的管教方法在他身上都不凑效。可是,上帝用这一个孩子去管教我,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爱,特别是无条件的爱。所以我对圣经哥林多前书13:4-7的爱篇有特别多领会。感谢上帝,透过这个特别的孩子,让我知道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上帝正是这样爱我们;我相信无条件的爱就等于无条件的接纳。就是说,尽管父母们已付出十倍的努力去教导孩子,他可能根本做不到我们的期望;即使他的行为表现跟一般孩子都不一样,但是我们仍然爱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作为父母也在成长。
2. 什么是“以爱为本”的管教?“心连心”课程又是什么?
“以爱为本”的管教,就是亲子一起去学习爱,我们学习怎样去爱孩子,孩子也需要明白家长的爱,并且明白社会对他们一些基本的要求。所以“以爱为本”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如果没有上帝的话,真的很难做得到。
我们在“心连心”的课程当中,建基于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学习树。这个概念是来自于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格林斯潘医生,他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怎样建构起来?好像一棵植物的生长,都需要基于很重要的土壤,这土壤就是爱的土壤,有了爱的土壤,孩子能吸收营养,慢慢他的根会生长,他的树干会建立起来,然后长出枝叶,最后开花结果。那就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呈现,所以一切都源自于爱的土壤。我们的“心连心”课程,就是帮助父母如何建立爱的土壤,让孩子不断去吸收营养,然后健康的成长。父母先给孩子一个有营养的环境,并且加上上帝无条件的爱,他便可以茁壮成长了。
感谢上帝!过去几年我们机构用这一套课程,帮助到很多有特殊需求的父母,看到有很大的改变,也有很大的成效。更让我们感受到上帝跟我们同在。
3. 要做到无条件的爱真的非常不容易,有什么方法呢?
实无条件的爱,不是凭感觉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学习技巧和知识。每一个生命就好像一棵植物,它必须透过根部去吸收营养;我们的孩子,根部就好比他先天的特质。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先天不足,他的根可能跟一般孩子都不同,可能他的根很稀少,他的吸收能力可能很慢,但是只要营养足够,他的根也会慢慢长起来。除了爱的土壤,还有爱的接纳,我们要懂得说接纳的语言,父母如果不去学习知识,那么我们跟孩子的沟通,其实带着很多不接纳的元素。因为父母不懂得说接纳的语言,让孩子感受不到你对他的爱,所以我们先从沟通开始学习,跟孩子建立一个爱的关系。其实,我们中国人的父母,管教孩子都用打击的方法,以为可以激励他发奋图强,这样做法跟主耶稣教导的“无条件的爱”恰恰相反,我们真的须要调整,从基本开始学习。
当父母能用爱的语言,用接纳的态度去跟孩子沟通,孩子就成长起来,孩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父母就能了解他。因为这些孩子本来表达能力就比较弱,如果父母不用爱的语言去鼓励他时,他便会萎缩、不成长了。所以首先是父母要有爱,父母从小成长的环境,其实都经历权威式、打骂的管教方式,父母都很缺爱,所以我们要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去爱我们的孩子,跟从上帝的榜样学习无条件的爱,上帝是从来不会用权威式、不用管教的方式去打击我们的信心。
4. 老师提到学校跟家长要接轨,才能达致管教的最佳效果。怎么把“以爱为本”的管教理念推广到学校里?
我们的孩子要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家庭和学校是很重要的环境。如果说家庭是爱的土壤,其实学校有爱的土壤也很重要,孩子才能在学习当中建立信心。但其实,大部分的学校都是用权威的方法,因为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有效能和一致化的管理需要,很难做到以人为本。所以面对这样的权威方法,我们的孩子受挫折比较多。首先父母要区分清楚,当学校遇到特殊孩子不合作时,校方一般都用权威的方式去解决困扰,作父母的需要明白学校也面对很多的挑战。
这时候,家长需要有沟通的能力,在我们的课程中有教导家长,当遇到学校的做法不被我们接纳时,怎么用技巧跟学校好好的沟通,这方法名为“我讯息”。让学校了解我们作为家长的需求是什么,或者他这样做有什么不良影响,而不是用一种责备、埋怨、发泄情绪的方法。所以真正的沟通,能让学校或权威一方明白用权威的方法是无效的,他们不能用权威去扼杀一个生命的真正需求。并教导父母帮助孩子,面对学校用权威管教时,要接纳这个现实,然后透过学到的技巧和知识,来跟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去表达需求。家长需要有信心和勇气,不要害怕权威,为孩子跟老师好好的沟通,争取合理的要求。
更积极的做法就是改变学校,我们用“以爱为本”的管教去跟老师们分享,其实老师们都很有爱心,他们都希望孩子进步,但基于他们都是在传统家庭成长,也在传统的系统教育中成长,所以比较相信权威、管教的方式。我们知道管教可以培育一个很守规秬的孩子,但是不能发挥孩子的潜能。特别是我们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他们其实很难被管教的,你越是管教他可能激起更大的对抗,学校也看到这一点,所以学校也愿意学习。因此,我们在学校方面也灌输“以爱为本”的管教方式,学校愿意学习以后,师生关系也有了改变,当师生关系改变以后,就达致双赢了!所以“以爱为本”的管教,同时又称为“双赢”的管教。
我们有很多家长的分享,他们都学习了“以爱为本”的知识,然后,他们懂得与孩子建立好的关系,也懂得跟学校有效的沟通,就是家庭、学校和小区,三方面的支持,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社会的接纳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毕竟孩子须要接触不同的人和环境,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所以,最重要的是父母先掌握这一套知识,以爱为本的去管教孩子,然后去影响学校和影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