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士师记的政治背景与历史意义
1.1. 同盟政治:以色列民族属支派同盟政治形态,十二支派合作。这种支派同盟在各雅、约瑟,直至摩西和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维持得很理想,因有公认的领袖族长,大家愿意跟随。这些领袖族长也有领导能力。
1.2. 无公认领袖:以色列人分地定居后,约书亚没有选立、训练指定接班人,他离世时,支派同盟就失去了一位能团结各方的共同领袖。
1.3. 关系松散:以色列人定居迦南时,仍面对迦南高大强壮的外族人,不同支派忙于各自争战,同盟关系变得松散。加上迦南地区地理环境将以色列支派分隔开来,各支派不能保持顺畅来往,所以便很难保持民族整体力量。
1.4. 效法当地民族实行君王体制:以色列人希望通过君王带领,维护整体利益和安全。后来,非利士人兴起成为以色列强大威胁的时候,以色列人不惜违背先知撒母耳多次提出不要立王的警告,一再要求撒母耳为他们立一位王来带领他们。
1.5. 历史意义:士师记见证了以色列由支派同盟走向王朝体制的过渡时期,意义十分重大。这历史也反映了人与神的关系—他们与神的关系良好,会蒙福;关系不好,会受惩罚与管教。
2. 宗教背景与信仰问题
2.1. 从乌合之众到选民群体:初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本是乌合之众,旷野飘流四十年,神一方面对这些叛逆子民施行管教惩罚,同时操练重整他们。这四十年间,摩西被培养出很重要的领导能力。神使用摩西,把这羣乌合之众打造成有组织与纪律的群体。以色列人本来就有共同的信仰—敬拜创天造地、独一真神耶和华;并且神也在西乃山与他的选民立约,百姓就以守律法的生活表示向神效忠。
2.2. 从圣民代表到被异教同化:律法是耶和华神的旨意,反映了神的标准,当中的精神与原则是以色列人独有的,跟迦南人奉行的宗教传统完全不同。迦南人信自然宗教,其中重要代表是巴力和巴力妻子亚舍拉(阿斯他禄)。迦南人膜拜这些神祗的仪式十分淫濊,而且用儿童作祭物,宗教生活十分堕落和败坏。神带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就是要用以色列人作为审判迦南人的工具。可惜,以色列不仅不能消灭迦南异族,反被异教风族侵食同化,选择事奉异教偶像。
2.3. 从一神信仰到多神主义:耶和华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众神其中的一位。耶和华曾带领以色列人得胜迦南人,彰显了他的能力超越诸巴力,所以以色列人在旷野选择要跟随耶和华这位神。但当他们定居迦南后,象征雨水、农产等等的巴力偶像,对于这时的以色列人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以色列不是完全离弃耶和华神,而是他们想兼收并融,同时讨好巴力,可以得着农产的丰收;再加上以色列人跟外族通婚,更进一步向异教妥协,就不再单纯忠于耶和华,最终令整个民族陷入几百年的黑暗时代。
2.4. 从领受应许到失去使命:以色列人慢慢满足于定居在迦南人中间,而且也没有完全征服神所赐的应许之地,失去神交托他们向万民作见证的使命。约书亚曾吩咐以色列人:“不可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搀杂。他们的神,你们不可提他的名,不可指着他起誓,不可事奉、叩拜”(书23:7),然而,很明显以色列人已经背道而驰,守不住他们的信仰。“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17:6,21:25)
3. 分段大纲
3.1. 引言(士1:1-3:6)
3.1.1. 第一段引言(士1:1-2:5)说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各支派攻占迦南地的情况。结束部分(士2:1-5)通过耶和华使者的显现,说出以色列人无法把全部迦南人赶出去,不断受外族侵凌困扰,乃因他们根本没有遵从与执行神的话语。(士2:2)
3.1.2. 第二段引言(士2:6-3:6)以属灵角度评说以色列人的历史。士2:21-22提到耶和华留下外族是要考验以色列人。这段引言是第一段引言的属灵注脚。
3.1.3. 首尾呼应:两重引言,正好跟经卷结束部分呼应。结语部分(士17:1-21:25)记载了两个故事,分别呈现属灵上和道德上的两重败坏,呼应了开始时的两重引言。
3.1.4. 概览与循环:以色列支派不论强弱,都无法完成神要他们占领迦南全地的使命,反渐渐沾染了败坏和异教的生活,落入罪恶,招致神的惩罚。神把他们交在四方仇敌手中,让他们经历困苦,受欺压和伤害。因此,以色列人哀伤叹气,向神耶和华发出呼求。神就记念他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兴起士师,为他们解决困局。可惜,每当得胜敌人的士师死了,百姓又不再跟随带领者,很快去行恶,再次落入被外族入侵的循环当中:一、行恶离弃神;二、受外敌压制;三、哀求转向神;四、士师作拯救,这就是整卷书“叛逆与拯救”的历史循环。
3.2. 正文(士3:7-16:31)
记载大小士师事迹分布。
士3章:大士师俄陀聂、以笏,小士师珊迦。
士4-5章:女大士师底波拉、将领巴拉。
士6-9章:大士师基甸。
士10章:小士师陀拉、睚珥。
士11-12章上:大士师耶弗他。
士12章下:小士师以比赞、以伦、押顿。
士13-16章:大士师参孙。
特色:从经文长短,可知重点集中在六位大士师。正文以平凡踏实、没有留下错失的大士师俄陀聂开始,最后记述活得一塌糊涂的大士师参孙,当中以基甸为分水岭。基甸和他家庭以失败告终,之后的士师每况愈下,最后士师彻底失败,带领以色列人一同走向败亡。
3.3. 后记(士17:1-21:25)
第三部分后记中没有提及外敌入侵,也看不到百姓哀求,也没有记神兴起士师。这五章的经文直接记载了两件具体的事情,反映了士师时期灵性的黑暗,分别是宗教的黑暗—以法莲支派的米迦自立祭司(17-18章),以及道德的黑暗—犹大支派的利未人家庭惨剧(19-21章),然后作者就点出全书的主题:“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17:6,21:25),这是全书结束的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