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作者对耶路撒冷被灭表达悲痛。全章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是第1-11节,这段经文作者表达耶路撒冷的状况。第二段是第12-22节,作者以耶路撒冷为第一身描述她的状况。两段经文的关系就像记者报导跟被访者亲自说话的关系。1-11节作者以记者的旁观身分描述事情,而12-22节就是他将被访者的片段播放,让被访者自己说话,让读者感受她第一身的感情和表达。
1:11节:第1-7节作者描述耶路撒冷被灭后的情况。
在第1节,原文以“何竟!”开始,“何竟!”是希伯来文独特的哀叹用语,通常用作挽歌之首,表示悲叹。然后,作者用了三个对比:“满有人民的”对“独坐”、“为大的”对“如寡妇”,“王后”对“进贡的”,来突显耶路撒冷被灭的悲惨。她以前是强大的、繁华丰富的,好像王后一样的受人尊崇。但现在她是脆弱的、荒凉的,好像奴隶一样的贫穷、受苦。“寡妇”表示丧失至亲的哀伤,这在当时社会经常被用来描绘深沈的孤独和绝望的心情,因为寡妇要独自面对丧失至亲之痛,承受所受的苦难和哀伤。
然后,第2-7节就继续描述耶路撒冷的悲惨。第2节开始就说她在晚上痛哭流泪,悲伤得没有睡觉,因为受了很多苦。耶路撒冷所受的苦,可以从四方面来说:
一、她没有盟友──第2节她“所亲爱的”“朋友”现在不单“不安慰她”,更“以诡诈待她”,攻击她。耶路撒冷“亲爱的”“朋友”就是犹大国周围的国家和民族,包括埃及、约但河流域各族、推罗以及西顿。以前犹大曾和她们结盟对抗巴比伦,成为结盟的“朋友”。但这些“朋友”在耶路撒冷迫切需要之时,却弃她不顾,其中有的更以诡诈待她,存心协助巴比伦来洗劫耶路撒冷,加速了她的败亡。
二、她没有安身之所──第3节说她“遭苦难,服劳苦”,不单受苦,更被迫迁到外邦国家,就是住在那里,也不断受追逼,人民找不到可以安身的地方。
三、她失去身分──第4节说到“没有人去守节”、“城门凄凉”。按照以色列的历法,每年三个朝圣节期,道路都会挤满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人。而“城门”就是今天的商场和法庭,就是作买卖和审判的地方。这些都是以色列民的生活的一部分,是神选民身分的象征。但现在已经没有城市、圣殿供人朝圣,也不会有人走到城门那里作买卖和处理律法上的事情。
耶和华子民的身分也好像消失一样。所以,不单是带领献祭的祭司和在节期中扮演欢乐角色的处女都叹息愁苦。
四、她没有能力──第6节表示耶路撒冷没有以前的威荣,因为领袖好像迷失和无力逃走的鹿,被攻击她的人追上。所以第7节,在耶路撒冷困苦的日子,人民只有思念国家以前的繁荣强大。但是,这只有思念的份儿,因为没有人会帮助她,敌人更是讥笑她。
哀歌的作者在1-7节表达了耶路撒冷得到悲惨光景的情况,原因就在第5节:“她的仇敌亨通;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因为耶路撒冷犯了很多罪,所以耶和华使敌人亨通,使她受苦,使人民被巴比伦掳去。在作者心中,犹大国面对国家灭亡,人民被杀、被掳,圣殿被毁的悲惨光景,并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原因,乃是因为国家犯罪、得罪神。在18节也同样这样表示:“他(耶和华)这样待我(耶路撒冷),是因我违背他的命令。”
原来,犹大国灭亡,是因为国家敌对耶和华,犹大国背逆这一位从亚伯拉罕开始已经与他们立约的耶和华,并没有信靠祂、遵守祂的诫命。因为他们不断得罪耶和华,所以招致受苦、灭亡、被掳。
第8-11节记载着犹大国的罪、败落,并耶路撒冷向耶和华呼求。
第8-9节作者用“不洁”和“赤露”来形容耶路撒冷犯罪。在古时的以色列,赤裸,尤其是暴露私处,是耻辱的表记。乱伦的婚姻关系在利未记被描述为“露……的下体”,还有在公众面前被脱衣裸露是加于妓女的刑罚之一。“在她衣襟上的污秽”指月经的血,使妇人以及她触摸的一切成为不洁。犹大国因为敬拜外邦假神,和在道德方面上有罪,得罪耶和华,全然不蒙上帝接纳。
然后,第10-11节描述仇敌所做的事情。仇敌夺取、毁坏犹大国的美物,就是贵重物品,还有进入律法上指示只有祭司才可以进入的圣所。最后,就是描述犹大国人民的困苦。他们连基本生活需要也没有,为了得到食物,只好把值钱的“美物”换取。
因为犹大国的败落,所以在第9和11节,耶路撒冷向耶和华哀求,求神了解耶路撒冷的苦况。
作者反省犹大国灭亡的原因是得罪神。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会有不顺利的时候,会有失败的时候,但当我们反省时,我们有没有发现自己可能会有得罪神的地方,做了神不喜悦的事情?
有些时候,神会透过苦难让我们明白自己得罪祂,或是我们的家庭、工作、群体有罪,令神发怒。主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祂希望我们在困苦中得到反省和学习。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家庭,或是群体有罪的话,我们就要承认罪过,求主赦免和帮助。圣经说:“忧伤痛悔的心,主必不轻看。”怜悯人的主一定愿意赦免我们的罪,赐福给我们,帮助我们改变过来。
12-22节:经文是以耶路撒冷为第一身──“我”来描述犹大国的经历。就在12节,这里很清楚的表明犹大国受苦是因为“耶和华发烈怒”,在以色列人思想里,耶和华发怒时,就是审判和降灾祸的日子。从12-16节,耶和华对耶路撒冷做了什么?
1. 第13节作者用了三个比喻:“降火……进入……骨头”、“铺下网罗,绊……脚”,和“使……发昏”,来表示耶和华发怒的情况。这些形容描绘着耶路撒冷被围困时的可怕景象,包括有火烧进耶路撒冷的深处,用网罗使所有人无所遁逃,而发昏一词则表示人心惶惶的情景。
2. 第14节说耶和华亲手绑轭在犹大国身体上,使国家无力,并将她交给敌人手里。
3. 第15节说耶和华丢弃犹大国的勇士,使国家没有能力对付敌人。国家人民就像压酒池任由敌人践踏。
4. 第16-17节说耶和华远离犹大国,使四围国家敌对他们。犹大国在失败中孤苦凄凉,虽然不住哭泣流泪,但得不着耶和华的安慰。
所以第18节说,原来犹大国所遭遇的,是因为耶和华审判违背神的耶路撒冷,向她显明公义。然后18下-19节就列出耶路撒冷所受到的痛苦:未来的栋梁(年青人、处女)被掳、没有外力的(亲爱的)帮忙、内部的领袖(祭司和长老)死亡。所以,犹大国被灭,首都耶路撒冷被攻陷,没有反抗或强大的希望。这实在是一个很悲惨的结果。
最后,20-22节,耶路撒冷向耶和华呼求。
耶路撒冷向耶和华呼求,表达她的心情,“在急难中”、“心肠扰乱”、“心……在里面翻转”、“丧子”、“犹如死亡”、叹息却不得安慰、仇敌有喜乐,这一切描述令人感受到痛苦有多深。作者藉耶路撒冷向神陈明,希望耶和华听见、耶和华看见。
最后,作者藉耶路撒冷恳求神记念仇敌的恶行。哈巴谷书也记着有关巴比伦灭犹大国的预言。哈巴谷先知对神选择由迦勒底人(就是巴比伦)来毁灭犹大国感到十分不满,并且向神抗议。哈巴谷先知有这样反应,是因为他不能接受公义的神使用更恶的巴比伦对付自己的选民。
在这里,作者也为此求神。既然犹大国因为恶行被神审判,得到悲惨的光景,他就求耶和华彰显公义,在“报告的日子”,就是神向巴比伦审判的日子,惩罚比犹大国还邪恶的巴比伦。
思想:苦难是人生避免不到的事情。面对苦难,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会更信靠神,有些人会用来安慰人,但有些人会对神不满意,甚至因此离开神。面对国破家亡,作者一定感到很痛苦。但他仍对神有信心和盼望,这是很宝贵的生命力量。所以,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如何面对苦难。这主要有三个步骤:
第一,就是表达哀伤的情绪。作者借着写哀歌,将他痛苦的心情向神倾诉。
第二,就是探究原因。就在5节和18节,作者了解,并承认犹大国的苦难,是单单因为国家得罪神,不是环境上的影响。当我们哀伤时,要好好检视事情,思想苦难发生的原因,准备下一步骤。
第三,就是寻找解决方法,继续仰望神。作者明白这苦难不能避免,也不能改善,因为这是神彰显祂的公义。他可以做的,就是继续仰望神,求神继续彰显祂的公义,在那些更恶的人身上。在苦难中,神可能要我们学习谦卑、可能要我们接受自己的限制、也可能是以后用我们的经历去安慰人。